近年来,青岛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从建好、管好、用好阵地入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在市统计局组织的2012年“科学发展群众满意度模拟调查”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87.44分跃居八个领域第一名,高于总体得分2.66分。在山东省对青岛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满意度的电话访问评价中,文化生活得分84.19分,在接受评价的8个方面工作中名列第一。目前,青岛市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已顺利通过文化部验收,即将于10月份由文化部正式授牌。
一、加强政策引导,公共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在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和《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以及2012、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系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列入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目标。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先后印发了《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关于实施“三大跨越工程”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意见》、《青岛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青岛市“千万平米”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文化项目推进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岛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青岛市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
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十五分钟文化圈”更加健全。
一是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市财政投入3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了青岛大剧院、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广电剧场、五四广场、音乐广场等一大批重点文化设施和文化广场。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市博物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去年以来,投资7000万元对人民会堂、青岛音乐厅、四方剧院、李沧剧院、青大剧场进行了改造,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少年宫红领巾剧场改扩建,青岛文化中心、市老年活动中心、市科技馆新建等项目列入近期计划。
二是区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在10个区市中,有12个公共图书馆,其中11个一级馆,1个二级馆; 12个文化馆全部为一级馆。近年来各区市加大了市民文化中心建设力度,规划建设了11处市民文化中心,总投资达49.2亿元,总建筑面积69.7万平方米。这些新规划建设的市民文化中心,成为当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新引擎,目前,城阳区百姓乐园已建成开放,胶州市、崂山区市民文化中心计划今年投入使用,其他市民文化中心项目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中。
三是镇(街道)、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市各级投入11亿元,新建、改扩建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提前实现了国家要求的一镇一站、一村一室的目标。去年以来改扩建了综合文化站38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073处,使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站舍平均面积超过800平方米,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中心面积平均达200平方米以上。2013年,市财政投入200万元建设20个市级文化特色示范镇,投入500万元在全市打造100个“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
三、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
一是着力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程,目前,青岛市共有47处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其中包括21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26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各街道、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也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市财政设立了400万元的免费开放专项资金,有力保障了免费开放的顺利推进,全市公益文化场馆2012年服务市民600多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15%。在文化部召开的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青岛市作了典型发言。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数字影院建设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目前青岛市四个县级市全部建设了数字影城,合计50厅,6642座,在省内率先进行了乡镇数字影院建设试点,全市年均放映农村公益电影7万多场,实现了每个行政村平均每月至少放映1场电影的目标。
三是积极推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截止2012年底,建成农家书屋6040家,社区书屋100家,新市民书屋20家,军营书屋和监狱书屋各2家,累计策划出版农民适用图书16本,54万册,探索建立了首家新市民数字书屋。今年重点建设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农家书屋”,对全市1000个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升级。着力实施送戏下乡工程,组织青岛市歌舞剧院等9个专业艺术院团深入广大农村和社区为广大群众演出500场次。
四是实施卫星直播公共服务工程,为全市1709户边远山区、海岛居民接入了卫星电视,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
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培育打造基层文化活动品牌和群众文艺精品。
近年来,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年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5万余场,打造并形成了一系列深受群众欢迎的基层文化活动品牌。
一是着力打造公益文化活动品牌。市图书馆系统开展了“文化大讲堂”、“小贝壳快乐营”、“小小莫扎特音乐馆”等公益文化活动。市群艺馆和各区市文化馆举办“大地欢歌”农村文化艺术节和“新市民文化艺术节”和少儿假期系列培训等活动。市文博系统组织开展了“博雅讲堂”“国韵学堂”“民俗文化讲堂”等。
二是着力打造节庆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传统节日,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特色民间艺术精品,营造祥和、欢乐的节日氛围,如市南区的“浮山所文化山会”、市北区的“萝卜?元宵?糖球会”、李沧区的“青岛民俗文化节”、崂山区的“崂山非遗节”、 黄岛区的“琅琊旅游文化节”、开发区的“凤凰岛文化旅游节”、城阳区的“市民节”、即墨市的“周戈庄上网节”、胶州市的“中国秧歌节”、平度市的“大泽山葡萄节”、莱西市的“月湖文化艺术节”等,每年吸引群众数千万人次。
三是着力打造广场文化活动品牌。市文广新局“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活动自1998年起连续举办15年,在五四广场演出1280场,吸引市民、游客近千万人次,被市民誉为“没有围墙的剧场”,市南区在文化广场开展了“幸福市南、欢乐社区”公益文化展演活动,胶州市启动了“营海之夏”广场文艺周周演活动,即墨市开展“和谐即墨”欢乐广场周周演活动,据统计,全市城乡广场文化活动每年近万场,吸引群众1000多万人次。与此同时,以十艺节“群星奖”比赛为契机,加强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提升基层文化活动质量和水平。群星爱乐合唱团、七彩风老年合唱团、广场舞《豪情鞭鼓俏秧歌》、舞蹈《田野的嫚儿》、小品《将心比心》和《新房之夜》六个作品已经入围十艺节“群星奖”决赛,入围数量名列全省第一。群众文艺精品创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有力地提升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五、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一是加强群众文化辅导队伍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全市的群文辅导网络,市群众艺术馆联合各区市文化馆组建了1200余人的群文辅导队伍,依托在全市建立的20个市级示范辅导点、100多个区级示范辅导点,年培训群众和基层文化骨干10万余人次,带动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
二是积极扶持优秀基层群众文艺表演团队开展演出和参加比赛。市群众艺术馆积极扶持群星爱乐合唱团提升艺术水准,资助该团参加十艺节“群星奖”合唱比赛,胶州市在“文化惠民村村行”活动中,通过政府补贴,鼓励演出队伍深入农村和基层演出,即墨、胶南等市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庄户剧团创编节目,开展惠民演出。
三是加强社区文化管理员队伍建设,胶州市、城阳区、崂山区等区市全面实施了财政补贴的社区专职文化管理员选拔管理使用工作,为社区配齐了专职文化管理员,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队伍保障。
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和优秀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2007年至2011年,青岛市开展了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文物点1897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246处,复查651处,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荐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截至目前,青岛市共有1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九批10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8处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历史优秀建筑313处(包括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八大关、小鱼山文化名人街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6年以来公布了三批共6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区市建立了区市级名录278项,其中胶州秧歌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剪纸等29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了二批35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曾金凤、吴英民、梁金华3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志蕴等7人被评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崂山道教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第二部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青岛市筹办工作情况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以下简称十艺节)将于今年10月11日在济南开幕,10月26日在青岛闭幕,历时15天。根据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总体方案部署和《青岛市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筹备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青岛市承担十艺节的工作主要有:创作优秀剧(节)目和美术作品参加全国文艺作品评选活动;提供7个专业演出剧场,供剧目展演使用;承办部分文艺赛事、优秀剧目展演和闭幕式工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等。目前各项筹办工作进展顺利,有关情况如下:
一、备战十艺节文艺作品评选活动情况
全国文艺作品评选活动是“十艺节”的重头戏,主要包括第十四届“文华奖”的评选,第十六届“群星奖”评选和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的评选。目前,青岛市积极备战,势头良好。
(一)有2部作品将角逐“文华奖”
为备战十艺节,青岛市创排、复排了5部作品,分别是舞剧《东厢记》和《红高粱》,话剧《那年夏天爱上那片海》和《向前向前》,京剧《齐王田横》,其中《红高粱》和《向前向前》两部作品已通过省级选拔,将作为十艺节山东省重点推荐剧目参加第十四届“文华奖”评选。
舞剧《红高粱》是青岛市备战十艺节,冲击文华大奖的重点剧目。该剧已于2013年7月公演,目前正在全市范围内巡回演出,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和打磨提高,计划于十艺节开幕前完成100场的演出指标任务。话剧《向前,向前》于2008年创排完成,已演出180余场。确定为十艺节参赛剧目后,该剧进一步完善了剧情和人物性格,并在舞蹈、舞美、灯光等方面有明显提高。
(二)有6件作品入选“群星奖”全国决赛
青岛市6件群众文艺作品进入十艺节 “群星奖”决赛,入选数量名列全省第一。分别是:青岛市群星爱乐合唱团、青岛市七彩风男声合唱团、广场舞《豪情鞭鼓俏秧歌》和舞蹈《田野的嫚儿》、小品《将心比心》和《新房之夜》。目前,合唱决赛刚刚在广东中山结束,成绩尚未公布,文化部有关领导认为“青岛团队表现很出色”。其他4件作品都聘请了国家级专家继续打磨提高,同时加紧训练,力争在决赛中取的好成绩。“群星奖”舞蹈(含广场舞)决赛将于10月11日-15日在青岛举行;小品决赛将于10月17日至24日在威海举行。
(三)有24件作品入围全国美展初选
2012年初,青岛市启动了青岛市备战“十艺节”美术作品创作征集活动,征集了380余件作品,从中评出60余件作品提交参评十艺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目前有24件作品初评入围,位居全省前列,入选作品中油画4件,国画3件,水彩(粉)10件,版画6件,雕塑1件。
二、场馆建设情况
根据筹备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青岛市为十艺节提供7个剧场,分别是青岛大剧院、人民会堂、海泉湾?天创大剧院、广电影视剧场、胶州会展中心剧场、李沧剧院、青岛大学剧场。目前,需要改造、整修的剧场已全部完工,并都通过了十艺节省筹委会的验收。下一步我们将对验收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并切实抓好场馆设施试运行工作,做好保障预案,确保十艺节各项演出安全顺利进行。
三、闭幕式筹备情况
按照十艺节省筹委会的要求,对于十艺节闭幕式要坚持“水准一流、规模适度、节俭办会”的原则,简化仪式流程,注重艺术本体,力求达到“简约而不简单,节俭不失精彩”的效果。目前已确定了闭幕式的结构,分为闭幕仪式和舞剧《红高粱》演出两部分,并初定于10月26日晚在青岛大剧院歌剧厅举行。
四、承办赛事和活动情况
十艺节期间,青岛市承办的赛事和展演活动主要有:
1、“文华奖”优秀剧目评选活动。自10月8日-24日,将有20台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剧目在青岛市7个剧场上演,每台剧目演2场,其中一场是评委场。展演剧种主要是舞剧、音乐剧、话剧、儿童剧等。届时,有音乐舞蹈评委组和话剧儿童剧评委组在青进行“文华奖”的评审。
2、“群星奖”舞蹈(含广场舞)门类作品决赛。“群星奖”舞蹈决赛将于10月11-15日在青岛大剧院举行,其中10月13日晚在城阳区人民广场举行广场舞决赛。届时,有全国76支舞蹈队和13支广场舞队伍,约2700人来青角逐“群星奖”。
3、境外精品剧目、国内优秀剧目祝贺巡演工作。青岛市承接的境外精品剧目祝贺巡演有2台,分别为9月27日在青岛大剧院音乐厅演出的法国卢瓦尔国家交响乐团《经典音乐之声》和10月6-9日在青岛大剧院歌剧厅演出的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同时,要完成优秀剧目京剧《齐王田横》、祝贺演出剧目《梦归琴岛》的演出任务。
4、第十四届“文华奖”颁奖仪式。初定于10月26日上午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
第三部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青岛市文化惠民措施
一、十艺节筹备期间文化惠民措施
十艺节筹备工作启动以来,我们主要是把十艺节筹办工作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力争通过十艺节的举办,使广大群众切实得到文化实惠。目前,青岛市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已顺利通过文化部验收,即将于10月份由文化部正式授牌。
二、十艺节举办期间文化惠民措施
十艺节期间,青岛市将从文化惠民演出、群众文化活动等方面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一是举办文化惠民演出,组织开展优秀剧目、知名艺术家走基层活动。十艺节期间青岛市承担的境外精品剧目祝贺巡演法国卢瓦尔国家交响乐团《经典音乐之声》、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将以优惠票价使更多的市民能够观看到一流的演出。同时,组织优秀剧目京剧《齐王田横》深入基层演出十场。祝贺演出剧目《梦归琴岛》也将走向市区一线剧场进行低票价演出。
二是举办“喜庆十艺节,全民共欢乐”活动、广场天天演活动和“青岛夜色美”街头文化艺术汇等群众文艺活动,把优秀的文艺剧(节)目送到社区、村镇、企业、学校、军营,让全市人民共享艺术盛宴。
第四部分:青岛市文化体制改革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实施文化青岛建设战略,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落实六大文化发展具体战略,率先完成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青岛市现有命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7个。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54.9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6%,成为新的支柱性产业。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表彰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2012年,被中宣部、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称号。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来青岛视察,对青岛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一、坚持创新理念思路和政策措施并举,率先凝聚形成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始终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文化强市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的专题汇报,研究解决事关文化改革和发展方向的重点问题。调整充实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建立起市领导定期调研文化工作的督导机制。积极实施六大文化发展战略,推进文化五大融合,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建设文化青岛指明了方向。仅今年以来,就先后召开6次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专题会议,具体研究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工作。
(二)不断解放思想,明确文化改革发展新思路。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用新文化发展理念引领文化改革发展实践,市委、市政府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2011年10月,召开了市第十届十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专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确立了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文化全融合的新理念;提出实施文化青岛建设战略、打造文化强市目标、文化改革发展五大带动战略、文化产业发展“五融合”新举措,以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制订了《青岛市“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统筹规划青岛“十二五”时期至2020年文化建设事业。2012年2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了着力打造文化强市、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总目标,提出了文化改革发展四项任务,进一步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方向。
(三)全面动员,系统部署。每年全国、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后,都迅速召开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或全市宣传部长会议,传达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深入研究文化改革发展工作新思路新措施,部署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
二、坚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并重,率先建立有利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加强和改进党对宣传文化工作领导,建立新的领导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对宣传文化工作的领导,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领导体制。建立了领导小组会议、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文化行政执法协调、改革督查等工作制度;完善了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奖励激励等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二)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实现政府文化行政管理职能根本性转变。一是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局的行政管理职能,组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实现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根本性转变。二是组建新的市广播电视台。将市广播电视局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剥离,分别划归新组建的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重新组建市广播电视台,建立起事业板块与产业板块分开运营的管理体制,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市广播电视台先后荣获“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城市电视台”、“2001——2010中国传媒(城市台)十大领军品牌”等称号。三是组建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围绕提高执法效能,整合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局的行政执法职能,组建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加快转变行政执法职能,确立了“1711”执法工作总体思路,推进“文化环保城市”品牌建设,构建起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新格局。去年8月,文化部在青岛召开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现场会,推广了青岛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经验。
(三)建立保障机制,构建起完善的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体系。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时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全方位助推文化改革发展。先后出台了《青岛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青岛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青岛市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6个专门政策文件和5个综合性政策文件,形成人事、财政、土地、金融、税收、工商等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营造了文化企业平等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
(四)率先完成阶段性重点改革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全面突破。牢固树立“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的理念,按照“真转真改,彻底转企改制”的具体要求,每年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并把2012年确定为文化改革攻坚年,推动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把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作为改革第一攻坚任务,实现重点突破。青岛市歌舞剧院、青岛市京剧院、青岛市话剧院等5个院团和6个剧院共13个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6个区市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完成改革任务。二是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任务。把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作为改革第二攻坚任务,坚持分步推进,改革和发展一同进行。2006年青岛新闻网率先转企,青岛早报、青岛晚报、老年生活报等非时政类报刊和报刊发行全部完成转企改制任务。青岛出版集团所属的青岛财经日报社和商周刊社转企改制,注销了《少年电脑世界杂志》等3个期刊单位,并入集团整体转企改制。目前,青岛出版集团已构建起以青岛出版社为主体,《青岛财经日报》、《商周刊》为辅助,《蓝色经济网》、《青岛财经网》等新媒体组成的报刊网五位一体多媒体运营的发展格局。三是着力打造国有文化企业“五朵金花”。整合资源,加快培育国有龙头文化企业集团。2012年1月18日,报业传媒、广电影视传媒、出版传媒、网络传媒和演艺集团等五大国有文化企业集团挂牌成立,在全国属于首创。青岛出版集团改制后,集团资本规模、销售业绩大幅提升,2012年,集团书报刊收入超过4.29亿元,总收入突破14亿元,同比增长12.27%,集团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单体出版社第12位,位居副省级城市出版社首位。青岛广电影视传媒集团已发展成为跨媒体、多业态、综合型文化企业集团,去年集团总收入2.03亿元,利润561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5.91%。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青岛市还推动完成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出版发行改革任务,建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电影院及电影院线。
(五)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普遍建立起适应市场发展的新机制。新闻出版各单位主动适应市场,积极引入市场手段,普遍推行了干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普遍建立起竞争、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内部活力。青岛日报社推行干部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实行绩效为主的考核制度,建立起重绩效、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完善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合理配置人、财、物资源,推动战略发展目标实现。市广播电视台调整管理运行体制,建立目标管理、节目评估、成本核算三大机制,构建统分有度、配置优化、灵活高效的机制。市文广新局坚持“两个面向”, 推行聘用制度和内部企业化管理,变“养人”为“养事业”;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原则,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办法,以岗位工资为主进行多元化分配,不同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分配办法,有效调动了院团人员积极性。
三、坚持行政推动和市场主导并行,率先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坚持走市场化路子,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六大带动战略,采取政策鼓励、资金引导、活动聚集、宣传影响等手段,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实施龙头带动战略,走自主创新路子,着力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推进“10+100工程”,采取推进改革、整合资源、跨地区经营、引进资本等方式,培育龙头和骨干文化企业集团。围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新媒体、数字出版等业态,培育97家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文化企业。着力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型企业,形成30强骨干文化企业。
(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走集约发展路子,着力发展品牌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创新发展模式,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国际化,探索实践创建文化创意区市、品牌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发展特色文化街、建立文化创新基地、建设外向型文化产业出口基地、建设民俗文化城、构建文化产业集聚区等多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先后建成青岛动漫创意产业基地、青岛文化街、青岛达尼画家村等36个基地园区,建成文化创意、影视传媒、出版发行印刷、文化用品研发制造等大六文化产业集聚区,打造了17条特色文化街区,形成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
(三)实施品牌提升战略,走内涵式发展路子,构建文化产业品牌体系。围绕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三大城市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产品、服务和节会品牌。培育打造了青版图书、世正乐器、达尼油画等产品品牌;创意100产业园、红酒博物馆、青岛文化街等园区品牌;公信文化市场、环保城市执法、书海情深等服务品牌。
(四)实施科技带动战略,走创新驱动路子,构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实施驱动创新,出台了支持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了《青岛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建成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示范基地、中国数字化舞美工程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创立了青岛数字动漫研究院、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10个产、学、研、用一体的文化产业创新基地。培育出青岛无线传媒有限公司、青岛出版传媒有限公司、青岛新旋律动漫有限公司等10个龙头文化创新企业。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走“走出去与引进来”路子,开拓文化走出去新渠道。出台了青岛市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工作的意见及扶持政策,建立推动走出去机构,设立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组织开展中韩、中日、中法、中德等文化周、香港贸易招商推介会。搭建国际性文化节庆平台,重点组织中国(青岛)国际包装印刷技术设备展览会暨成果展、中国青岛海洋节、中国国产电影交易会。拓展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搭建团体协会交流平台,建立贸促会、侨联、协会促进机制,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目前,青岛市每年组织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一百余项,文化产品出口达到一百亿元。
下一篇:[专题报道]:第十届中国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