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舆情频道 > 头条 > 正文

专家否认三峡蓄水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有关

来源:新京报-- 2013-12-16 08:12:24 字号:TT

    三峡工程始终是舆论焦点。

    西南大旱、汶川地震和三峡工程是否有关系?长江稀有物种和鄱阳、洞庭两湖是否受三峡工程影响?12月14日,是三峡工程开工纪念日。兴建20年、枢纽成功运行10周年之际,记者探访国务院三峡办、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并走访三峡坝区及下游,试图梳理解读笼罩在“三峡工程”上的焦点问题。

    1 地质灾害因水起?

    危岩崩塌险情难预测

    三峡地区历史上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记载的大型崩塌滑坡就有10余处。三峡蓄水以后,库区地质灾害情况如何?

    据三峡集团副总经理张诚介绍,自2003年开始初期蓄水以来,近坝段干、支流的天然库岸和已防护好的人工堆积库岸均未发现较大规模的滑塌等变形现象,岸坡整体稳定性较好;局部出现了小范围变形与调整等正常的库岸再造现象。总体情况符合初步设计结论。

    统计显示,2008年9月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至2012年8月31日,三峡库区共发生新生地质灾害险情401起,其中湖北库区112起,重庆库区289起。

    这401起地质灾害险情中,绝大部分发生在试验性蓄水第一年(2008年),占总数的83%。随着库岸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发生率锐减。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陈厚群称,鉴于地质灾害的隐蔽性和突发性,水库蓄水后两岸高陡岸坡危岩崩塌险情难以预测,仍需重视防治地质灾害。

    2 蓄水诱发大地震?

    专家:蓄水不会诱发地震

    近年来,一旦我国西部地区发生强震,就有人把矛头指向三峡工程。此说法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监测数据表明,三峡工程蓄水期间水库地震活动以微震和极微震为主,主要由岩溶、矿洞浸水引发。蓄水后记录到的地震以2008年11月的M4.1级(相当于ML4.6级)为最大,远小于初步设计论证报告中“可按M5.5级考虑”的预测值。

    对于汶川、芦山地震等西南强震是否由三峡水库诱发,专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龙门山地震带,属地下深层次板块碰撞的结果。而三峡大坝所在的黄陵背斜,属于扬子准地台中部的上扬子台褶带,两者所处的区域构造条件截然不同,完全没有区域构造上的联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说:“三峡水库蓄水不可能触发汶川地震。”

    3 极端天气因“坝”起?

    水库影响附近局地气候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正好是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期,如2006年川渝大旱、2009至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及2011年长江中下游冬春严重干旱等。“三峡大坝阻断大气环流影响周边气候”的说法广为流传。此观点认为,三峡原本是四川盆地的缺口,大坝的修建阻断了原本自然形成的水汽循环,导致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发生。

    “大气环流的垂直高度为3000米,三峡大坝高度仅180多米,三峡大坝根本不可能阻挡或阻断大气环流。”中国三峡集团总经理陈飞说。

    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报告认为,三峡水库对附近局地气候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水面上方的气温有较为明显降低作用,但对库周的气温影响不大,影响范围不超过20千米。

    中国气象局专家表示,近年来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与东亚大气环流、海表温度变化及青藏高原热力异常等因素关系密切,但与水库蓄水未发现直接联系。

    4 两湖喊渴伏危机?

    蓄水期下游干流水位降

    近年来,洞庭湖、鄱阳湖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数次严重旱情,有观点认为这与三峡蓄水有很大关系。三峡蓄水到底对两湖造成怎样的影响?

    洞庭湖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长期以来,长江水携带大量泥沙入湖,导致洞庭湖泥沙不断淤积,湖面不断缩小。“三峡蓄水后拦蓄了部分泥沙,这对缓解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情况十分有利。”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性评估项目组组长沈国舫说。

    鄱阳湖的情况略有不同。沈国舫介绍,洞庭湖和长江是互相换水的关系,而鄱阳湖更多是湖水外泄。三峡每年蓄水期间,水库下泄流量较天然流量减少,大坝下游干流水位降低,使得鄱阳湖湖口出流量增加。

    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报告对此详细分析:“三峡水库调度对两湖水资源利用的影响,主要是汛后蓄水期间,长江干流水位下降,经荆南三口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减少,两湖出湖水量增加,枯水期提前,枯水位降低,对灌溉、供水及生态环境用水产生一定影响。”

    5 珍稀物种今安在?

    上游特有鱼类种类减少

    三峡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直是社会热点话题。工程批准建设前,科研人员曾考察并严格论证工程对动植物可能存在的影响。

    陆生生态系统,三峡库区陆生脊椎动物可以主动迁离库区,且在库区外有广泛分布,没有灭绝危险。珍稀陆生植物,有关部门采取种质资源保存、植物园保存、野外迁地保存、就地保护等措施。

    三峡影响区内共有6种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白鳍豚、白鲟、中华鲟、达氏鲟、江豚和胭脂鱼。我国还设立河口中华鲟和白鲟幼鱼保护区、葛洲坝坝下中华鲟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等。

    中国工程院评估报告显示,长江上游干流江段的特有鱼类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种类减少、种群空间分布改变、种群数量变动。鱼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也有差异,如中华鲟在葛洲坝截流后迅速适应环境,在坝下形成新的产卵场。中华鲟研究所于2009年突破了全人工繁殖技术难关,具备了人工条件下物种长期保存能力。

    6 黄金水道拦腰断?

    川江全线全年昼夜通航

    近年来,三峡大坝常有大批过坝船舶待闸的现象,不少人怀疑工程对长江黄金水道的影响。

    三峡工程建设前,川江航道等级低、通航条件差,制约了长江航运的发展。重庆至宜昌660公里的川江航道内,有激流滩、浅滩、险滩139处,绞滩站24处,单行控制航段46处。三峡工程蓄水后,消除了坝址至重庆之间所有滩险、单行控制河段,川江全线实现全年昼夜通航。

    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长江干线货运量仅191万吨;葛洲坝枢纽通航后,2002年该区段货运量达到最高值1800万吨;三峡船闸通航,长江航道单向年通过力由一千万吨提高到五千万吨以上。近年来,过闸货运量稳步增长,2011年通过船闸货运总量达10033万吨。

    三峡集团公司近年来拓展船闸通过能力,提高过闸效率。2008年至2012年试验性蓄水期间年均通航率为96.25%,高于84.13%的设计指标,相当于每年多运行1000余小时。

    7 泥沙淤积埋大坝?

    上游建水库拦截泥沙

    泥沙淤积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技术问题之一。

    三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法,即汛期加大排水量使浑水出库,在枯水季大量蓄积清水,以减少泥沙淤积。

    近年来,三峡水库泥沙入库量呈现减少趋势。据中国工程院2013年《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综合报告》,自水库蓄水以来(2003年至2012年),入库年均水量变化不大,但入库年均沙量为2.03亿吨,为1990年前均值的42%。

    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性评估项目组组长、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认为,入库泥沙量减少,一方面是上游实施水土保护工程,水土流失局面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三峡上游新建了一系列水库,对泥沙有一定拦截作用。

    目前三峡水库已蓄水运用10年。2009年以来三峡水库采取提前蓄水、中小洪水调度、汛限水位上浮等优化调度措施后,年均淤积沙量仅为预测值的45%,防洪库容的淤积好于初步设计阶段预测水平。

    8 坝下河势会“巨变”?

    坝下游河道冲刷超预计

    三峡工程运用后因清水下泄,水流挟沙能力增大,长江中下游河势是否稳定,“崩岸”问题是否可控,广受社会关注。

    专家指出,此问题在工程论证阶段已作出预测,认为三峡工程修建后,坝下游将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同流量水位下降,并指出“三峡工程兴建后,将根据下游河势调整的总趋势及现有情况,完善护岸工程,对已建工程做必要加固”。

    实测资料表明,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坝下游河道冲刷主要发生在宜昌至城陵矶河段,全程冲刷已发展到湖口以下,冲刷速度和范围大于论证阶段的预计,但河势总体上尚未发生巨大变化。总体说,论证阶段的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

    由于近岸河床冲深,护岸工程下部岸坡变陡,故“崩岸”现象较蓄水前增多,但大部分仍发生在蓄水前的原崩岸段和险工段。由于护岸工程在1998年大洪水以后不断兴建、加固,加之在崩岸时及时抢护,故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中下游堤防未现重大险情。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