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至19日,第三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管华诗、秦伯益、沈国舫、张国伟等院士,以及10多位文史哲专家云集青岛,以“教育实现梦想”为主题,展开高峰对话,共同讨论教育与人的成长和国家民族未来话题。
“起跑线”误导无数家长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在发言中说,审视当下的中国教育,在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的大潮中,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无法让人乐观。教育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教育首先应该是事业,而不是产业,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误导了无数的家长。
钱文忠说,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区分教育和教养、文化和文明,我们没有认识到教育无非是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这个古老和苦难深重的民族越来越有教养。
钱文忠说,面对诸多问题,中国的教育需要改革,而作为“定海神针”的高考制度无疑应是先行者,“我一直呼吁高考采取‘裸考’,取消一切加分和一切似是而非的所谓素质的考量。”
他认为,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又要对高考改革保持警惕,不能乱改。虽然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也不是最坏的制度,仍然是维护中国社会稳定,选拔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真正的教育是“女神”
“真正的教育是女神,而以谋生为目标的教育是女仆、女管家。”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以“教育与培训的不同”为题解析教育如何实现梦想。
周国平首先从梦想的分类谈起,他说,一类梦想是“精神理想”,即人类追求的永恒的精神价值,可以概括为“真善美”,它作为人类发展的指引方向,永远是现在进行时,不可能是完成时。另一类梦想是“现实的蓝图”,是可以规划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周国平认为,教育有两个使命:一个使命是培育、绽放前一种梦想,即实现精神的理想,使一个民族成为文明的民族,使一个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第二个使命就是筹划实现后一种梦想,如社会发展的蓝图,让一个民族成为富强的民族,让一个人成为成功的人。前一种梦想更根本,是教育的灵魂和终结使命。
为了培养出理性、情感和道德等各方面都良好健康的人才,周国平认为,从中学到大学有三门课程是必须要开设的。一是哲学课程,哲学就是爱智慧,可以培养学生去独立思考许多人生世界的重大问题。第二门课是经典选读,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知名思想家的经典作品编选出来,供学生学习,让他们知道人类精神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第三门课是母语课,人应该是在文化母语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而不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英语,这样只会给孩子造成语言上的混乱。
创新教育体系
“我心目中的中国教育梦,是以学校为载体的教育,应该是全面提高全民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说,所谓全民教育,应该是大众化教育,不应该是精英教育,我们的学校未来不应该是“文凭”工厂,文凭也不是升官发财的通行证、敲门砖。所以,我们对中国今天的教育有一个正确评价、理性看待,正确认识中国的现代教育,才能清楚我们中国教育未来的改革方向在哪里。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说,目前,我国的教育无疑已有巨大发展前进,有目共睹。但是,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的教育存在着问题,其现状是:幼儿少乐,中小学太累,大学太松,研究生太宽;单纯以分数、应试及人为导向为标准……
张国伟指出,从我国的现实与教育的现状,从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贡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说,现在与未来的中国教育,应立足中国,面对世界,创造构建具有真正中国特色内涵、人类社会新型普适核心价值与标准的教育体系,造福中国和人类世界。
张国伟期望,孩子们能欢度童年,愉快地学知识,健全地成长,自由自觉求学,能在新型教育体制下各得其所,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创新教育体系,使得人才辈出,使我国尽快成为高素养、富创新的文明人才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