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事关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和国际影响力。“东亚文化之都”(以下简称“文都”)评选及建设是一场全新的文化外交活动,对于获选城市而言,既是履行国家使命、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份荣誉和责任,也是加快区域文化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的一次重要契机和推动。
评选“文都”,东亚、中国看泉州,泉州更自信
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是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一项创新,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具体行动。回顾启动参评、初审入围、终审胜出整个过程,泉州在10个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偶然的背后有着必然的因素。
泉州是城市文化外交的先行者。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东西方文明的聚集地、交汇点,代表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很容易找到共鸣点。去年5月亚信峰会文艺晚会开篇“丝路梦寻”中海的篇章,以及在国家大剧院和全国巡演的大型舞剧《丝海梦寻》,再现的就是宋元时期这座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辉煌和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盛况,展示了我们祖先超越民族、文化、地域的限制,开拓中外友好交往的和谐图景。
泉州与东亚、东南亚文脉相连、民心相亲。在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全景地图上,从泉州起行的航线,串起韩国釜山、日本大阪等地,勾勒出一个紧密相连的东亚文化圈。泉州还有独特的侨台优势,800万泉籍华侨华人开枝散叶、遍及世界,其中90%居住在“海上丝路”沿线;以泉州文化为代表的闽南文化,更是台湾文化的重要母体,泉州当选“文都”,有利于促进两岸各领域交流的开展。
泉州历史文化遗存“鲜活”。“活态”文化,最能生动讲述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人文精神。与西安兵马俑、苏杭园林、桂林山水这些静态、固化的城市标志性文化不同,泉州富有发散式、主动式的“活态”文化,如南音、南拳、木偶戏等。这些“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情感价值,更能吸引外国友人,打动评委。
泉州历来重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不懈地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保护和传承“非遗”,2007年,文化部设立全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市拥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53项,其中世界级4个、国家级33个,居全国地级市第三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有3个类别,泉州是中国唯一的3个类别都有入选项目的城市。
泉州承办大型文化活动经验较为丰富。已连续举办9届国际南音大会唱、3届国际木偶节、6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举办“闽南文化节”,并推动活动升格为“世界闽南文化节”,海内外泉州人的参与热情很高。
泉州角逐胜出后,评审委员指出,把“文都”交给泉州,不仅仅是选择了一座城市,也不局限于东亚圈子,而是选择了本土、海外、台湾、异地这“四个泉州”,它们遍布五洲、人口众多,能最大限度扩容“文都”影响力。
承办“文都”活动,建设“影响东亚、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迈开了步伐
光环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按照文化部“扩大开放、提升交流、留下遗产、造福民众”的总要求,“文都”内涵不仅是文化交流,更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
从增进“东亚意识”到唤醒“海上丝路”历史记忆,泉州积极履行文化外交使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有助于各国交流、区域合作、共同发展,使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泉州秉持“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精神,与光州、横滨真诚交流、互学互鉴,组织实施了三国文化周、艺术家互访、互办文化展、青少年夏令营等30多个项目,共同提炼亚洲价值,向世界展现独具魅力的亚洲文化精神家园。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提出“城市外交”概念。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主动呼应“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致力文化先行,推动“东亚文化之都”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延伸。大力弘扬“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千年丝路精神,深化与沿线城市多领域交流,积极搭建友好城市、港口联盟、多边商务理事会等交流平台,先后承办了首届中国与阿拉伯城市论坛、“海上丝路”学术研讨等19个文化论坛、高端对话。去年先后两度前往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举办“丝绸之路与创意城市”展览、“中国一日?重返泉州”系列活动,牵头国内9个城市联合推动“海上丝路”申遗,与相关国家、地区一起回忆相知相交的美好历史,彰显了城市外交的独特魅力。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暨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丝海扬帆嘉年华”活动,印度、埃及、马里、英国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嘉宾和艺术家齐聚泉州、握手文化,密切了沿线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夯实了互信基础,有力配合了国家整体外交大局。
从以文惠民到以文兴城,泉州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认真践行“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庄严承诺,去年240多场重大文化活动、2万多场主题活动和100多场县域特色民俗活动绝大多数免费开放。市民自发组织古城古港万人大骑游等17个宣传活动,企业家自掏腰包在纽约时代广场等地打广告,网友纷纷以设计漫画、编撰微博、拍摄短片等方式展现“文都”风景等等,千万“草根”力量拧成强大文化向心力,众多市民越来越认识到“古城到处都是宝”,历史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最能引起泉州人共鸣的话题。
去年,泉州乘势启动“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计划,全年投入10亿多元,侨资以及社会各界投入文化活动3亿多元,其中以港澳乡亲为主体募捐3000万元设立了泉州南音南戏发展基金,以国内泉籍异地商会为主体募捐6000多万元设立了泉州当代艺术馆基金,助推古城保护复兴。老区将通过保护改造焕发新颜,构筑“城市文化综合殿堂”,新区将利用兴建“四朵花瓣”等文化设施提升文化内涵,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当代艺术馆、图书馆新馆、文化传习院、儿童文化中心等城市文化综合体陆续规划实施,规划建设了晋江“五店市”、永春“白鹤拳之乡”、石狮城隍庙闽台民俗文化街区等一批文化新地标。
泉州加快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国家广告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抓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17个示范项目,做大做强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会展、广告、工艺美术等10大文化产业。全国最大文化央企中国华录、世界500强企业惠普等纷纷加盟泉州文化产业。2014年泉州入选“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排名中国“入境游最具吸引力城市”第二位、福建省“过夜人气城市”之首,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5%、占GDP比重5.4%,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从人文交流到经贸合作,泉州不断厚植共同利益基础。借助“文都”人气效应,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贸促会、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等支持下,泉州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包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商务合作圆桌会、中国品牌企业走进非洲走进中东欧、全球商品采购中心专题推介会等商展活动,吸引了31个国家和地区的386家企业参展,并发布《关于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商务合作机制”倡议书》。德化瓷都、安溪茶都、晋江鞋都、石狮衣都、惠安南安石都、永春香都等7个区域产业品牌进一步打响。2014年1~11月,全市外贸总额达282.3亿美元,新批外资企业115家、合同外资额15亿美元、比增四成,25家企业赴境外投资、投资额比增34倍。
精彩“文都”再出发,泉州奋力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
省委书记尤权指出,福建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发挥“海上海外”优势,承接好商贸人文的历史辉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对泉州而言,“文都”、“海上丝路”、“国际化”等概念始终相互渗透,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国家战略与区域定位的契合,更是带动转型跨越的动力源和助推器。
因为“文都”建设,泉州精心运作、打开国际交流窗口。明清时期,因朝廷实行“海禁”,繁荣了数百年的泉州港逐渐沉寂。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济、城市虽再度崛起,但国际化交流交往比较少,这极大制约了城市规划发展视野、要素资源配置功能、区域集聚辐射能力。承办“文都”系列活动,可以说是泉州作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再次登上了国际交流大舞台。今年,泉州将承办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并经常性举办“一带一路”研讨、友好城市交流、侨商大会等国际性活动,把“以文化促交流、促合作”主题延伸下去。如同千年前成为古老中国通往世界的重要大门,今天的泉州由衷期盼未来建成现代化中国眺望世界的窗口,成就文化城市践行国际合作的出色范本。
因为“海丝”先行,泉州把握机遇、加快全方位开放。当前,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列入了国家“一带一路”规划,这是千年一遇的历史机遇。泉州将牢牢把握“文化”和“经贸”两个国际化切入点,立足“早期收获”,大力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和“十大重点工程”,加紧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全力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鼓励民营企业品牌国际化、抱团“走出去”,加快构筑海铁陆空无缝衔接交通网,把开放的大门打得更开。着眼营商环境便利化,同步对接全省自贸区体制创新,以负面清单管理、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创新等制度体系建设,撬动政府全面改革,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因为国际化,泉州正视差距、奋力建设现代化城市。在频繁举办国际交流活动中,泉州深刻认识到城市综合承载力、软硬设施乃至思想观念与先进开放城市的差距。泉州将始终以“问题在哪、差距在哪、风险在哪、早作准备”的思维方式,始终以更高的全局站位,倒逼产业转型,倒逼城市功能优化、港口建设,倒逼改革深化、干部理念提升等,一步一步推动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化转型迈进。
“文都”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泉州将以文化前瞻未来、增进共识、凝聚合力、推动发展,更好地服务两岸和平统一大局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演绎更多新时代的泉州精彩。
(作者系中共泉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