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用“饽饽榼子”做花样馒头,现在很少有人家用了,榼子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还被当做柴火烧掉。但这些陈旧的榼子在逄焕健眼里,却是难得的宝贝。40多年来,他收藏的5300多个榼子从汉代到当代,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而且每个朝代都有大量精美藏品。数量众多、造型各异的“饽饽榼子”甚至惊动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经过鉴定被评为收藏“饽饽榼子”数量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二三十年前,家家户户过年
办公室兼展览馆
逄焕健的办公室里专门间隔出近20平方米,布置了一圈展台,里面摆放了从汉代到民国不同时代的榼子。其中,汉代榼子上是一个造型拙朴的人形。逄焕健告诉记者,这件汉代
藏品是他见过年代最早的榼子,当时应该是用于制作祭祀用品。唐代随着面食制作技术的发展,榼子的纹饰也逐渐增多。到了明清时期,是榼子制作最繁荣的阶段,仅材质上就有木、石、玉、银、锡、陶等多种材质,分婚丧嫁娶、生日祝寿、上梁祈福等多种用途。其中以胶东地区的榼子制作最为精美。逄焕健介绍说,史料记载皇宫“大内饽饽房”里有“面点模子”,由造办处能工巧匠雕刻。满汉全席要根据不同规格,至少上4到18道面点,这些面点好多就是用榼子制作而成。
满仓库榼子不重样
逄焕健打开他的仓库,里面堆满装有榼子的纸箱,箱子上按照不同材质、年代写有标签。记者看到,这些榼子大的足有磨盘那么大,小的只有小拇指头肚大小,榼子上的图案纹饰花样繁多:如意、花篮、寿桃、莲蓬、狮子、鱼、团寿、方福、双喜……“榼子中鱼的纹饰是最多的,不重样的有二三百种之多。”逄焕健告诉记者,饽饽榼子的纹饰全部都带有吉祥寓意,“寿桃”代表了长寿,“石榴”寓意多子多福,而“鱼”在民间取“连年有余”之意,因此鱼形是年节嫁娶通用纹饰。大鱼、小鱼、双鱼、金鱼、娃头鱼身……榼子中“鱼”的纹饰千变万化。
奶奶包袱里抢到首个榼子
“我的第一个榼子收藏是从奶奶包袱里拿的。”逄焕健告诉记者,他老家在黄岛农村,对“饽饽榼子”的喜爱源于儿时的记忆。以前逢年过节,奶奶都会用饽饽榼子蒸馒头,把和好的面团放进榼子使劲按几下,再轻轻地一榼,石榴、元宝、花篮就出来了。1969年,父亲把奶奶接到青岛养老,奶奶包袱里放着一个鱼纹形的榼子,逄焕健觉着好看就“据为己有”,这成为他的第一件藏品。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到邻居朋友家里,软磨硬泡地讨要各种不同形状、不同花纹的榼子。不过,这个时期的收集,仅仅是源于喜爱。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是2000年初,逄焕健创建文化艺术公司之后。他边收藏边经营,同时对收藏的榼子分类研究。逄焕健不管出差走到哪里,都要去当地的文化市场转转,然后大包小包地往回背一些收集到的榼子。
韩国归来“疯狂”收集
“我收藏榼子的转折点是在2005年,那一年在韩国受到一次不小的刺激。”2005年,逄焕健随政府奥运城市推介团队赴韩国文化交流。在一家餐馆里,他讶然发现,满墙的装饰物居然是胶东地区的饽饽榼子,店家用榼子组合了整个一面墙的图案。老板得意地告诉他,这些榼子都是从中国收集来的,然后自己创意拼出了这个壁画。“咱自己家的文化遗存,被别人成批收来拼成装饰画,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逄焕健回国后,就开始发狂一般辗转全国各地,搜集各色饽饽榼子。“当时,日本、韩国的藏家也在山东收集饽饽榼子,为了多抢救一些资源,我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高的价钱。”为了找到更多的榼子,逄焕健几乎跑遍了山东的每一个村落。逄焕健出国时发现,国外居然也有类似“饽饽榼子”的食印工具。他现在的收藏中,还有德国面包房制作面包用的木质人物榼子。2009年,他收藏的“饽饽榼子”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惊动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经过鉴定清点,逄焕健以5379个“饽饽榼子”的收藏数量,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
下一篇:收藏“饽饽 子”全世界属他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