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舆情频道> 2015>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年烙画 > 正文

青岛:烙铁当笔板为纸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 2015-03-06 15:55:29 字号:A- A+

    一支电烙笔,一块薄木板,随着一缕缕青烟飘起,一幅精致的木板烙画就此诞生。66岁的民间烙画艺人董京沧以烙铁为笔,以木板为纸,已经从事烙画创作26年,创作了不下200幅作品。

    看到好画试着画,老艺人自学成名

    27日上午,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董家埠社区,记者见到了66岁的董京沧老人,1米7左右的个子,双眼炯炯有神,握手时,老人的双手粗糙而有力,手指粗而短。“你看这手,就是普通农民的手,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崂山农民。”董京沧笑着说,对他而言,烙画是空闲时一项自娱自乐的活动,是他从小热爱艺术、热爱绘画的一种寄托。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但是很早就退学了,也没专门学过,都是自学的。”董京沧说,1961年,14岁的他从初二退学回家,但是热爱绘画的心却未冷却,“没事儿就自学,没有画纸就拿当时装水泥的牛皮纸当画纸。”正是这种对绘画的热爱为他将来进行烙画创作打下了基础。

    1987年,40岁的董京沧在同村村民家看到一幅《醉童图》的烙画,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回家后,我就自己模仿着画,原图比较小,我就放大了一点一点模仿着画。”董京沧说。在董京沧储藏烙画的房间内,记者看到了20多年前的这幅作品:240厘米长100厘米宽的一块薄木板上,三个扎着冲天辫的儿童,因为喝醉酒,正憨憨欲睡。“我把这幅画特意进行了处理,所以才保存到现在。”董京沧说,这幅画比较简单,先在木板上画出线条,然后用电烙笔一点一点将线条勾勒出来,颜色比较单一,画面也没有层次感,“而且也有不少地方出现了失误。”

    从这幅《醉童图》开始,董京沧开始了自己的烙画生涯,26年后,他已经创作了几百幅作品。“因为没有专门学过绘画,所以只能自己一点一点自学,看到好的画就拍下来,然后再一点一点构思调整,试着在木板上画出来。”董京沧说,他的作品中,很多灵感就来自挂历、花瓶、礼品盒上的图案。

    烙画颜色全凭温度控制

    在董京沧家中,记者看到一幅尚在创作中的《八马图》,八匹骏马中只有一匹骏马已经完成,尚有七匹骏马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创作。“比起别的画来,烙画的颜色是一个硬伤,颜色比较单一。”董京沧介绍,为了能让烙画中的颜色丰富起来,他不断试验不断摸索,终于掌握了三种颜色。“颜色的差别全凭电烙笔的温度来控制。”董京沧称,目前他最多可以在一幅作品中表现出三种颜色。“用电烙笔勾勒的线条本身是一种颜色。”董京沧介绍,然后还有浅色和深色。其中要想展现出浅色,需要电烙笔温度低一些,下“笔”时要轻而快;要想颜色深一些,则需要电烙笔温度高一些,下“笔”时要重而慢。“其实烙画更适合画一些人物或动物,尤其是画虎、马等最适宜,颜色也正好。”董京沧说,如果用烙画画植物风景等,因为颜色变化比较单一,很难展现出其中的神韵。

    拉、推、点、抹……当着记者面,董京沧继续完善八马图,一支20厘米长的电烙笔在董京沧的手中仿佛有了灵性。“用电烙笔作画也是有一定技法的,跟用毛笔作画一样。”董京沧说,用电烙笔笔尖勾勒骏马的线条,然后马鬃的地方要用电烙笔扁平的地方推、抹出飘逸的感觉,而骏马关节的地方需要用“点”的方式表现出力量。“这些都需要根据个人的经验来,需要通过实践一点一点地掌握,光讲很难学会。”董京沧笑着说。

    创作一幅画至少需一周

    对于烙画创作,董京沧一直秉持着“拔尖”的理念。“我从小就要求自己拔尖,喜欢先进的东西,也喜欢进行创新。”董京沧说,现在他还在创作一幅《八仙过海》的烙画,图案的灵感是从一个花瓶上得来的,为了能将花瓶上的《八仙过海》搬到木板上,他用摄像机将图案拍摄下来,然后一点一点构思,在纸上不断进行人物位置、形态以及画面结构等的推敲。“花瓶上是弧形的,木板是平面的,画面肯定要发生变化。”董京沧说。

    因为烙画的特殊性,董京沧创作一幅烙画的时间常常用“周”来计算。“像《八马图》这样长1米宽30厘米的作品最少一周才能完成。”董京沧介绍,进行烙画前,需要先在木板上用笔将作品的轮廓画出来,然后再用电烙笔将轮廓勾勒出来,接着就需要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处理,通过调节电烙笔的温度进行颜色区分,还要通过不同的运笔方法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展现出来,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完工。“木板比较硬且比较滑,加上电烙笔也是硬的,一不注意,电烙笔就会打滑,出现失误,一点瑕疵就可能将作品给毁了。”董京沧介绍,而且木板本身有自己的纹理,烙画创作前,还需要将画面同木板自身的创作纹理进行结合。

    “创作大幅作品的时间就比较长了,有时得一两年。”董京沧说。在董京沧家的客厅,记者看到一幅《醉八仙》的烙画,长2.4米宽1米的薄木板上画着八个神态各异的人物,或趴在酒坛上酣睡,或正在挥毫泼墨,或正在对弈,或正在吟诗,或正在读书……“这幅作品前前后后用了两年时间才完成,画的是古代八位诗人。”董京沧说。

    费时费力,岛城烙画艺人少

    为了创作烙画,董京沧费尽了心思。“作画用的木板是椴木的,现在青岛市场上很难买到了。”董京沧介绍,为了继续自己的烙画创作,他和一位朋友专门到东北收购了一批椴木板。“没有木板的时候,我还试着用过卡纸,不过效果没有木板好。”董京沧说。

    在董京沧存放烙画的房间内,记者总共看到了不下40幅作品,最早的是26年前的《醉童图》,最近的则是刚创作完成的一幅儿童放风筝的烙画。“前后创作了有200多幅吧,不过很多都送人了,剩下的就自己保留着,等着子女房子装修时,让他们挂到家里去。”董京沧看着一屋子的烙画,眼神中充满着愉悦和兴奋。“也想过把作品出售,但是烙画的价值很难确定,一幅画卖个三五百,还不够自己花费的心血呢,价格定高了吧,又没有人认,所以我干脆自己留着或者送人。”董京沧说。

    因为烙画的市场价值不明显,青岛学习烙画的人并不多。“以前还有过很多学习烙画的人,但是烙画没有经济价值,而且费时费力,很多人就自动放弃了。”董京沧介绍,目前青岛创作烙画的人大多在40岁以上,几乎难觅年轻人学习烙画。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是古代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才被河南南阳的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烙画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成的工艺画。

    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以前烙画艺人以铁针为工具,在油灯上炙烤进行烙绘,主要作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后来,通过制作工艺和工具的不断改革,由“油灯烙”换代为“电烙”,将单一的烙针或烙铁换代为专用电烙笔,比较先进的电烙笔可以随意调温。(完)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久久
-

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