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结束了公示。据悉,山东省有20个项目入围,其中我市有两项“非遗”上榜,分别为市南区申报的螳螂拳和城阳区申报的胡峄阳传说。 □记者 宋新华 马晓婷 于波
鸳鸯螳螂拳1900年前后传入青岛
通过市南区文化局,记者找到了螳螂拳传承人孙日成。据孙日成介绍,市南申报的螳螂拳为鸳鸯螳螂拳,是鸳鸯门派的武术,距今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一直延续的是传承路线。能追溯到的历史中,马过被尊称为门派“马老祖”,他曾是清朝时期北京八大王府武术总教头。有名的掌门人还有贺顺昌,人称“挂腿贺老师”和“贺三挂”,因为没人能抗住他的三挂腿。 1900年前后,鸳鸯门派的掌门人毛丽泉把鸳鸯螳螂拳带到了青岛。
“毛丽泉与老舍先生还有一段习武论文、文武相会的佳话。老舍先生住在青岛时,经常与毛丽泉一起打拳,后来老舍先生的儿女找到我们,我父亲将老舍先生当年使用过的兵器捐赠给了市南区成立的骆驼祥子博物馆。 ”孙日成说。据孙日成介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全国掀起武术热潮,鸳鸯螳螂拳在青岛发展迅速,沧口广场晚上就有500多人一起打拳。
毛丽泉之后,鸳鸯门派的掌门人就是孙日成的父亲孙从宅。 1981年,有北京的出版社曾找上门,想把拳谱出书。 “当时父亲觉得打拳就是要一点点教会,看着书练练不出精髓,反倒把好东西糟蹋了。直到2008年以后开始申遗以来,父亲也觉得应该将拳术发扬光大,挑选一些弟子。2005年,我们正式成立了鸳鸯螳螂拳俱乐部,在政府支持下,我们还在十几所学校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班。 ”孙日成说。
胡峄阳传说改编戏剧搬上舞台
说起胡峄阳,他的那句“千难万难不离崂山”你一定再熟悉不过,流亭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岛城历代文化名人中,易学家、理学家胡峄阳当属其中最充满传奇色彩的一位。由于他通晓占卜、相术,被当地居民尊为“狐三太爷”。而城阳区为传承和发展“胡峄阳传说”,总投资7600万元,打造胡峄阳文化园和峄阳文化产业街。
而提起胡峄阳传说,就得从城阳区的刘世洁说起。刘世洁原来一直从事美术装饰、书画等方面的工作,因为热爱历史文化又颇有研究,受到社区的委托开始投入搜集整理胡峄阳文化遗产资料。他不但去了即墨、胶州、崂山等地文史部门和民间采访,还曾到北京、济南等地的博物馆查找相关素材。从1999年起,刘世洁就一心投入到整理胡峄阳文化遗产资料中,从无到有地将胡峄阳文化积累传承,让胡峄阳文化真正走进城阳的寻常百姓家。
2013年,在刘世洁的不懈努力下,“胡峄阳传说”被列入了省级非遗并申报国家级非遗。刘世洁表示,胡峄阳原来只是神仙传说,如果想将胡峄阳的事迹整理清楚需要大量资料的支撑。当时刘世洁手里只有《崂山县志》上对胡峄阳有记载,其他的资料可以说是一个字都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走访,很多口口相传的事迹、文献中的相关线索、历史留存的资料开始越来越齐全,到了2007年,胡峄阳文化才系统地有了一个轮廓。受非遗保护部门将非遗书籍送进学校的启发,刘世洁将“胡峄阳传说”搬上学校“校本”课堂。还组织人力将“胡峄阳传说”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演出。 2011年,刘世洁主编的《胡峄阳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公开发行。
相关链接
我市现有11项国家非遗项目
青岛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个,分别为胶东大鼓、胶州茂腔、胶州大秧歌、崂山道教音乐、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即墨柳腔、即墨渔民开洋节、螳螂拳、膑拳、周戈庄上网节、徐福传说。目前,市级以上的非遗项目共有61项,其中传承人共有35位。截至去年年底,区级非遗项目共有278个,每隔两年进行一次统计。在青岛,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将享受到市政府提供的资金扶持,各区扶持政策也有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