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河南商报记者 程时培
郑州市民李女士去年8月挺着大肚子去办准生证,然而计生系统却显示她9岁结婚,10岁时已经“生过了”,工作人员为此不给她办理准生证。
即将临盆,准生证却因不可思议的原因办不下来,李女士夫妇向《陪你去办事儿》栏目求助,而这也是我们2015年遇到的最奇葩陪办事件。
【事由】
办准生证时
信息显示她“10岁生孩”
2015年8月6日上午,郑州市未来路街道办事处名门世家社区,挺着大肚子的李女士和丈夫于先生来申请准生证。社区计划生育窗口的工作人员在查询后表示,李女士已经结婚生过孩子,不能再办理准生证。
在计生系统上,郑州户籍的李女士,户籍却在永城市演集镇车站社区。信息显示,1977年4月6日出生的她,1987年1月1日就已结婚,丈夫还比她小两岁。而1988年1月1日,她的第一个孩子出生。
当天,李女士和丈夫先后几次来到社区,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无奈,夫妇俩向河南商报《陪你去办事儿》栏目求助。
河南商报陪办记者与他们一起,再次来到该社区反映问题。计划生育窗口的女性工作人员称,“这肯定是你们个人的原因。”她称,这并不属于他们内部系统的问题,和他们没有关系。另一名工作人员说,“你们可以打电话要求他们(演集镇车站社区)把你们的信息改回来。”
9岁结婚,10岁生孩子,明显的信息错误,计生部门却要求当事人自己去调查求证。
在我们的要求下,最后永城市计生部门对事件进行了调查,一位负责人称,已经将错误信息更正,李女士可以申请办理准生证。该负责人称,错误是由于系统不稳定造成,全省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陪办】
报道引发全国讨论:
该不该取消准生证?
河南商报陪办记者介入,事情得到解决。郑州市卫计委工作人员致电河南商报表示,已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将开专门会议进行自查自纠,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整个事件的公开报道上了新闻和微博头条,引起强烈反响。但在接下来的连续追问中,河南商报陪办记者和大多数网友一样,都将矛头指向了折腾人的准生证本身,对办事人员的工作态度却没有深究。
媒体此前也多是这样的套路。
在这些办证难的报道中,大多数媒体人和网民最终将困难归咎于不应存在的准生证上,“折腾人的准生证到了该被取消的时候”“头胎准生证是否该被全面取消”等说法频频出现。此后,不断有专家学者为取消头胎准生证发出建议。
折腾人的不是准生证
是办事部门的态度
事实上,从实际操作上看,江苏、湖北、山东、黑龙江、福建等已经取消头胎准生证的省份,也没见在管理上出现什么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办证难除了证件本身的复杂难办外,其背后“潜伏”的个别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问题,也不该被淹没。
发生在郑州的两起比较极端的准生证难办事件,多半原因,出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推诿扯皮上。
一个是“9岁结婚10岁生孩”,计生信息如此荒唐,很明显是计生部门录入信息时出现了纰漏。但从陪办全过程来看,计生部门内部不仅不积极对接,还称“是你们自己的原因”,让当事人跑了好几趟,打了N个电话,而在排查时,一句“系统不稳定,省内还有很多类似事例”,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另一个是在《河南商报》报道后被中纪委点名的准生证办理难事件,其实也和材料是否齐全没有多少关系。郑州市长兴路辖区的准妈妈张女士为办准生证,往社区跑了近20趟,小肚子跑成了大肚子也没办下来。究其原因,是所住家属院发生管理变更,开发商没有和办事处对接好,社区就不管这事了。
由此可见,推诿,是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总结
推诿扯皮何时休?
就准生证的问题,2012年12月3日,国家人口计生委下发通知,要求流动育龄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乡(镇)、街道,均有责任为其办理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证(登记)。同时,计生委要求各地精简办理准生证所需材料,对材料不齐全的,应一次性书面告知当事人需补齐的全部材料。
由此可见,育龄人群办理生育证本应越来越简单,只要符合当地计生政策,不是政策外怀孕出生,应该不超过一个星期就能办下来。即使情况特殊,当地计生部门也应该做好解释,根据办证所需要的证件进行逐一说明,让办证者明白办证的程序,避免一次次奔波。
但现实中,跑来跑去被相互推诿,最后也没明白问题出在哪里的例子,却一个接一个。
除了准生证,去年陪办的事件中,《民政和地税“打架” 郑州市民开不开单身证明陷两难》,也是一个推诿扯皮的典型案例。
民政部去年9月发布通知称,除办事涉台和9个国家的公证事项外,群众将无需提供(无)婚姻登记证明。通知发出后,河南一些县(市)的民政部门开始执行。但一些问题随之而来,市民在办事的过程中,民政部门不再开具单身证明,但有的办事部门却一定要办事者提供。
郑州市民王先生买房交契税时,就出现了地税局非要单身证明,民政局非不开的情况,他夹在中间不知所措。
政府部门办事,有一个原则:不能给当事人增加额外的负担。遇到问题积极指个出路才是该有的工作态度,而不是把办事者当皮球一样踢来踢去。
希望推诿扯皮的事越来越少,河南商报陪办记者遇到的奇葩事也能越来越少。(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