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舆情频道 > 正文

青岛西海岸新区:承接国家使命打造发展新高地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陈志伟  王文辉 2017-02-07 15:21:53 字号:A- A+

    

    青岛新闻网2月7日讯 (记者 陈志伟 通讯员 王文辉)2014年6月3日,新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两年时间,1000多个产业项目集中落户,其中过百亿级大项目超过30个;各类人才集聚,达到全区总人口的近1/4;金融机构涌现,已授信新区700多亿元……

    新区何以活力迸发?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王建祥一语道破天机:“我们最大的特点是创新,最大的动力是先行先试!”

    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

    “我们是第九个获批的国家级新区,与国家最早批复的新区不同,我们只有‘牌照’,没有优惠政策和资金。”王建祥说,“没有创新,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我们是全国第一个由县级市和国家级开发区整合而成的行政区域,创新体制机制首当其冲。”立足职能转变,新区从理顺新区、功能区和镇街关系开始,理清权责边界,形成了开发建设的强大合力。“新区是‘组委会’、裁判员,主要任务是大统筹、大服务;十大功能区是‘主力军’、运动员,致力于大开发、大发展;26个镇街是‘啦啦队’、工作员,强化大保障、大治理。”王建祥说。

    获批国家级新区仅一个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就实现了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功能区、行政区和国家级开发区的“四个整合”,经过整合,职能部门精简超过60%。同时,强化新区了对全域资源、战略布局、重大项目的统筹和为功能区、企业、基层、群众服务的职能。

    而在功能区,下放173项经济管理权限,实现功能区的事功能区办;创新开发模式,在董家口经济区建立“理事会-管委会”双层管理体制,在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探索“法定机构”管理模式,在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制度。两年时间,功能区新引进建设项目数量占全区总量的70%以上,成为新区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主阵地、主战场。

    在镇街,全国率先推出街道体制改革,剥离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强化基层建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发展保障四大职能,新区因此获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改革,要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加工贸易合同的备案和核销,一直以来是外贸企业很“头疼”的一件事。“这个合同,必须先到商务部门备案录入,然后再到海关备案录入,一件事要重复做两遍;核销时还要再跑一圈。如果合同有修改、延期、转内销等情况就更麻烦了,需要在商务局与海关审批窗口来回奔波好几次。”西海岸新区商务局局长管学锋说,“这个制度是我国外贸法、海关法和国务院文件规定的,我们虽然是国家级新区,但也不能不依法办事。”

    如何既不违反现行法规体系,又能为外贸企业提供便利?新区经过研究发现,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商务部门和海关联网实行网上审批,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新区开发建设了加工贸易三方联网审批系统,企业只需把相关信息一次性录入,商务部门和海关就可以在线完成备案、核销等所有工作。“这项改革,一年可以直接为我们区700多家外贸企业节省商务费用1000多万,这还不包括通勤和人工费用。”

    据了解,两年里,青岛西海岸新区自主推进重大改革35项,争取国家、省政策试点27项,多项改革开启“全国首创”。两年来,新增市场主体11万户,总数达到17万户;项目建设周期平均缩短1年以上。

    项目支撑,增添源动力

    2016年12月19日,投资15亿元的中国重汽新能源商用车项目签约落户新区,主要生产纯电、混合动力等车型,全部达产后,年产商用车2000辆,产值18亿元,其中一期项目预计2017年底建成投产。

    两年多来,1000多个产业项目纷纷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其中签约注册500多个,开工340多个,竣工投产160多个;过百亿级项目和高端教育医疗养老项目双双超过30个。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我们将项目建设作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主任李奉利说,“我们实行的是的精准招商,即规划布局精准、产业链条精准、资源配置精准,产业链缺什么就补什么。”

    新区建立了“一办两局”的专业招商体制,一办就是投资促进办,负责总协调、总调度,把土地信息、规划信息、项目信息等内容整合到招商地理信息平台上,实现全区招商资源“一张图”;两局就是国内、国际两个招商局,按照新区确定的“616”产业体系实行专业招商。

    产业项目万马奔腾,民生项目齐头并进。“青连铁路已确定在新区设立综合枢纽站,轨道交通R3线将于2018年底全线试通车,新区将步入‘高铁’和‘轻轨’新时代。”李奉利介绍,新区现在有1000多个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正在加快实施,总投资达540亿元。此外,排水降噪路面、地下综合管廊、被动式房屋等,都已经在新区开始建设,未来的西海岸新区不仅是一座智慧城市,还是一座海绵城市。

    与新项目、新产业相呼应,老项目、传统产业也在加速转型,海西重机就是其中一例。作为新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船舶海工产业中的一员,海西重机曾以生产港口装卸设备为主,产品广受市场认可。随着国际航运市场的萎靡,港口装卸设备市场需求量也锐减。在认真研究分析市场之后,海西重机把产业重心转移到了需求正旺的海工平台业务。他们组建了新的研发团队,不断的在新产品研发生产中取得突破。

    “我们自主研发的平台升降系统不但打破了原先基本依靠进口的局面,其平台稳定性甚至超过进口产品。现在,我们是国内海工平台领域唯一能够独自制造动力设备并完成总成总试的企业。”采访中,海西重机副总经理代振华一脸自豪。

    像船舶海工产业一样,新区六大支柱产业正在依靠科技创新,谋求换挡升级,焕发新的生机。2016年,六大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7%。

    特色拉动,构筑新引擎

    “我们打造特色小镇,既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也是在培育发展新动力。”谈起特色小镇,西海岸新区特色小镇建设指挥部综合部部长刘国锡满脸兴奋。

    与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建设“非镇”“非区”特色不同,新区是在原乡镇行政区划框架上,深入挖掘每个乡镇的特色定位、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和特色风格,打造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

    “与南方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不同,在北方建设特色小镇,我们采取的是新区主导、镇街主力、企业主体的‘三主’模式。”新区创造性的引入区属国有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破解了投资难题。截至目前,国企投资1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10多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大项目118个,农业农村焕发新生机。

    特色小镇只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特色引擎”的缩影。在新区举办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彰显“一样的啤酒节,不一样的啤酒文化”,今年将突出“智慧”主题,为国内外游客呈现一场国际化和智能化的啤酒盛宴。影视文化加速崛起,借力全球投资最大的影视产业综合项目——青岛东方影都,每年将有30部左右外国电影和不少于100部国产电影在新区拍摄制作,集聚影视文化企业3000余家,成为东方“好莱坞”。而海洋经济无疑是新区最大的特色。2016年,新区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长18%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30%。

    此外还有“海青茶”等特色品牌、“琅琊台”等特色文化,正在成长为一个个新型“发动机”,为新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郑言
-

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