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舆情频道> 青岛舆情 > 正文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秘北方最大祭海节(组图)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张鸣飞 | 责任编辑:郑言 2017-03-19 21:11:15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秘北方最大祭海节

    青岛新闻网3月18日讯(记者 张鸣飞)阳春三月,2017年中国田横祭海节先后在黄龙庄、周戈庄与山东头三个沿海小渔村举行。18日,在周戈庄村主会场,一场原汁原味的祭海盛宴再次上演。

    田横祭海节,是山东省即墨市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渔民在漫长耕海牧渔实践中创造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生活在田横的渔民祖祖辈辈以渔为生,由于生产作业能力有限,海难事件时有发生,渔民们便将对平安和丰收的希望寄托于对海神的虔诚祈拜。每年谷雨前后,渔民们都会穿上新衣,把自家修葺一新的船只插满彩旗,在锣鼓声与鞭炮声中将渔船送入海中,并向海中抛洒食物,以求风调雨顺。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秘北方最大祭海节

    祭海典礼分为为田横古韵、祭海仪式、筑梦田横三大篇章,在大型开场歌舞《盛世中华大美田横》与有渔家文化活化石之称的《田横渔家号子》之后,恭迎龙王、敬献祭品、祭酒舞、献礼、上香、向大海敬酒与共行大礼等传统祭海仪式纷纷上演。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秘北方最大祭海节

    龙王庙前“三牲”祭品桌上摆满了渔民们手工制作形形色色的的贡品,百挂鞭炮在海滩边排开,良辰吉时一到,鞭炮齐鸣,渔民们开始焚烧香纸,并把写好的“太平文疏”点燃,磕头膜拜。他们带着无限的虔诚与敬畏,用自己的方式感恩大海。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秘北方最大祭海节

    节前几天同样令人兴奋,老渔村浓浓的节日氛围,热闹甚于春节。渔民们忙着备鸡、鱼、猪等三牲、蒸面塑、写太平文疏、列船、整修龙王庙,一派欢天喜地。节前的海面上,一艘艘渔船贴满了大红对联,“福达三江,财通四海”、“风调雨顺,满载而归”、“力合鱼满仓,心齐风浪平”、“海不扬波,水上太平”,处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从祭海节前一天开始,小渔村就有上百种小吃进入,当地渔民还将组织京戏和各种文艺表演,连唱三天。另外,还有即墨非文化中遗产展览等,不仅将祭海节办成一个具有历史的节日,也要办成一个文化民俗节日。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秘北方最大祭海节

    田横祭海节只是即墨沿海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即墨沿海居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渔船祭海、妈祖庙会、请龙王、谢龙王、起锚拉网吹号子、出洋吹海螺、渔家习俗等各种风俗习惯无不充溢着迷人的“海”的气息。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秘北方最大祭海节

    多少年来,当地渔民祖祖辈辈生活在海边,是大海养育了他们,他们对大海充满眷恋与感恩。虽然现在以打渔为生的越来越少,但更多的渔民没有放弃对幸福生活的勤劳追求。走在周戈庄祭海广场上,满满的福气铺面而来,新建的祈福广场上举办新一年的祭海节,五百年传统民俗、海边美景、咸鲜的海风,无不诉说着渔民们对出海人儿的无限祝福,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秘北方最大祭海节

    花花绿绿、色彩艳丽的贡品吸引了众多当地群众和游客驻足观赏、围观拍照,脸上挂满惊讶与兴奋之情,谁家的猪头俊,谁家的饽饽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秘北方最大祭海节

    每年祭海的前四、五天,渔家媳妇们便忙碌着走东家、跑西家商议新的面塑式样,面塑大小不一,造型各异。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百花齐放、海底世界等造型栩栩如生。盘龙面塑,俗称神虫、升虫,其有头眼身尾,选型生动,五彩涂绘,神采奕奕。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秘北方最大祭海节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祭海仪式主要分七步来完成。

    塑面雕,选三胜。三牲,指的是猪、鸡、鱼,猪以黑毛公猪为佳,越大越好,宰杀后刮毛,只留猪脖上的一撮黑毛,代表是带毛的全猪,并用红绸布打结成大红花披挂在猪头和猪脖子上。猪杀后,将皮下充气,然后绑在一张四腿红漆矮木桌上,呈昂首站立的姿势,后背上披上网状油脂膜,象征着一网下去捞上个如公猪大小的鱼。鸡要选个头大的红公鸡,鱼要用大个儿的鲜鲈鱼。

    整饰龙王庙。祭海前几天,由各船长推举专门人员,将龙王庙四周清洁整饰一新,挂上大红灯笼,各家各户在影壁上贴满红彤彤的对联。龙王庙前的海滩上要由老艺人扎起松柏门,挂满彩灯,松门上悬挂匾额,两边是二龙戏珠和鱼跃龙门等图案的竖阁,配有大红对联,显得壮观气派;海滩边还要临时搭起戏台。

    列船。祭祀前一天,渔民要把渔船上整理得井井有条,然后贴上大红对联:“多福多财多光彩,好年好景好丰收”、“风调雨顺、满载而归”、“力合鱼满舱,心齐风浪平”。船上主桅杆贴上“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干“二将军威风凛凛,后桅杆“三将军顺风相送”,船头贴“船头无浪行千里”,船尾“船后生风万里行”。渔船要统一停泊到村前海湾,“一”字排列,船尾朝岸,船头朝向大海,抛锚定位。

    摆供。举行祭祀仪式这一天,日出之前渔民开始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摆供。桌面上铺垫吉庆红布,摆有三牲、面塑、鲈鱼、酒、花生等。每组供桌前要架立一束用竹竿绑扎成的有数支四五米高的“站缨”(海中下网的一种标志)。将准备焚烧的黄裱纸、香炉摆好,几支万响的大鞭炮绕在竹竿上,“一”字排开,等候良辰吉时。

    祭奠。祭海的时辰在过去是越早越好,有占先发财的说法。时辰一到,鞭炮齐鸣,锣鼓震天,人声鼎沸,人们开始焚香烧纸、磕头朝拜,渔民也崇信谁的鞭炮声势大,持续时间长,谁的船这一年就兴旺发财。

    唱戏。当地人认为京戏庄重气派,每年都要从大老远请戏班子,唱上好几场。秧歌、龙灯、旱船、腰鼓等民俗表演,场面热闹,渔民一年的劳作疲惫好像也随之散失。

    聚餐。祭海仪式结束后,过去都是渔民在船上聚餐,并欢迎行人来船上吃鱼吃肉喝酒,来的人越多,表明来祝福的人越多。现在是在家里设宴,款待前来参加祭海仪式的亲朋好友,祭祀时用的三牲、酒、面馍成为聚餐的主要食品。

500年的民俗盛宴 揭秘北方最大祭海节

    时过境迁,虽然现在以打渔为生的渔民越来越少,他们洗脚上岸开始从事海水养殖、海珍品育苗与海产品加工,但他们都没有放弃对幸福生活的勤劳追求。祭海,对他们来说,依然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欢庆。多少年来,当地渔民祖祖辈辈生活在海边,是大海养育了他们,他们对大海也充满着无限眷恋与感恩。

    很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渔民已经将这一祭海民俗文化薪火相传,自发地向世人展现那些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原生态得保护起来,让文化的火种留在了民间。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