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日前,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结束。从受理公示情况看,国家共受理自然科学奖205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197项、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460项。其中,我市38项成果进入受理公示,较去年增长35.7%,创历年新高。其中,自然科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16项、科技进步奖20项(含3项特等奖项目)。
三个涉海项目冲击特等奖
在我市38个项目中,不仅有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也有海尔、海信等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不少中小创新科技企业的身影。
据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获受理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项目高达3项,分别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评价技术创新与应用”,中国海监第一支队、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参与完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参与完成的“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均为海洋领域科技成果,体现了我市在积极推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7个国家级海洋科研平台落户
总体来看,申报项目中涉海项目达18项,占总数的47%,凸显了我市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去年年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超级计算机正式启用,作为我国目前在海洋领域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其运算能力每秒达一千万亿次,将有效服务于透明海洋、蓝色生命、深海极地、海洋装备等海洋研究与发展计划;而“向阳红01”顺利结束首航任务,返航停靠在国家海洋局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码头,航次历经73天,航行13000余海里,圆满完成国家专项科考项目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东印度洋南部水体综合调查秋季航次科考任务。
如今,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蓝谷研究院等17个国家级海洋科研平台成立,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哈工大青岛科技园、天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等18所高校在蓝谷设立校区或研究院。这些智力要素不断聚集,构成岛城海洋科研的潜力。
发明奖数量大幅提升
据介绍,我市获受理的国家技术发明奖数量也大幅提升,其中企业约占50%,包括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自适应动态分区及峰值亮度增强显示技术及应用”、海信参与的“高效视觉特征分析和压缩关键技术”、青岛镭创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低发散角半导体光子晶体激光器关键技术及应用”等项目,涉及电子信息、材料与冶金、农林养殖和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