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首家被动式建筑学校开建
小水清沟村改造配套学校将有24班小学、12班幼儿园
早报讯 冬天无需供暖,夏天不开空调,室内却冬暖夏凉,这样神奇的建筑将在我市的部分学校变为现实。昨日,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委获悉,小水清沟村改造配套学校项目近日正式开工建设,配有24班小学、12班幼儿园。据悉,该项目是我市首家被动式建筑学校,建成后将极大降低能耗,推动青岛市被动式建筑快速发展。
是我市首家被动式建筑学校
小水清沟村改造配套学校位于市北区小水清沟村改造项目地块西北侧,周口路东侧,规划开平路南侧。该项目总投资1.36亿元,占地面积27784.3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752.57平方米,由小学教学楼(四层)、食堂风雨操场(四层)、综合教学楼(三层)、地下车库(一层)及幼儿园(三层)组成,主要用于小水清沟村改造配套小学及幼儿园使用。
所谓被动式建筑是指通过建筑设计,使建筑冬季充分利用太阳辐射取暖,尽量减少通过围护结构及通风渗透而造成的热损失,夏季尽量减少因太阳辐射及室内人员、设备散热造成的热量,其基本工作原理类似于“温室效应”。该项目屋面采用25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外墙采用250厚岩棉板保温,外窗采用被动式铝包木窗,玻璃为三玻两腔6+19Ar(内设遮阳)+6+V+6、双银Low-E玻璃。采用这些材料,就可以使外围护结构具有较大的热阻,从而使房屋具有良好的蓄热性能,建成后将极大降低能耗。
我市率先推广被动房技术
2014年,落户于中德生态园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又称被动屋)技术项目正式启动立项程序,标志着我市在国内率先示范推广应用该项技术。示范项目拟在中德生态园建设8.4万平方米的被动屋培训学院以及6万平方米的被动屋示范小区,后续将继续在园区0.5平方公里范围以及国际健康产业园3.7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被动屋建筑推广和应用。 2016年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在青岛中德生态园已经变成现实,该中心总面积13768.6平方米,地上5层,半地下1层,地下1层,功能主要包括会议、展厅、办公及部分体验式公寓等。体验中心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不用采暖和空调系统便实现了冬暖夏凉,而且节能效果明显。通过材料和技术的运用,被动式建筑的节能降耗令人惊叹。仅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预计每年可节约一次能耗130万KWh,节约运行费用55万元;减少碳排放664吨。与现行国家节能设计标准相比,节能达92%以上。而被动房推广示范小区预计2018年将建成,这里将打造成为中国被动房居住建筑大面积推广的典型示范项目。
推广被动式建筑百万平方米
根据日前市城乡建设委发布的青岛市“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将实施八大重点任务,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发展将作为一大创新示范亮点。“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将加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研究和试点示范,在城市新区内进行区域性推广,目标为推广实施被动式建筑100万平方米以上。鼓励政府机关办公建筑、由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益性建筑等项目优先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在新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指标体系中,将明确要求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其中,将建立符合青岛市气候等特点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及标准体系,编制青岛市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还将继续开展中德生态园中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试点建设工作,加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研究和试点示范,探索研究在中德生态园0.5平方公里、中韩贸易合作区3.7平方公里等区域性推广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探索集中成片区域化推广方式。
据了解,被动屋(PassiveHouse)技术起源于德国,通过建筑节能和保温技术开发,综合利用建筑物可获取的所有自然得热方式(包括太阳、照明、人体、电器散热等),实现维持室温20摄氏度以上并保持室内空间高舒适度,几乎不需要主动采暖或者制冷措施,是一种国际认可的集“超低能耗、超微排放、超高舒适度”于一体节能建筑技术。1988年,瑞典隆德大学的阿达姆森教授和德国的菲斯特博士首先提出被动房这一概念;1991年在德国的达姆施塔特建成了世界第一座被动房建筑;此后世界各国趋之若鹜,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投入到这一领域。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要求2019年后公共建筑达到零碳;德国要求2020年12月31日后新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美国要求2020年到2030年零能耗建筑应在技术经济上可行。欧盟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所有成员国新建建筑都将采用被动房技术体系建造。(记者 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