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舆情频道> 青岛舆情 > 正文

传递好家风 百户家庭获评全市文明家庭(图)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7-05-19 07:01:21 字号:A- A+

传递好家风 百户家庭获评全市文明家庭(图)

传递好家风 百户家庭获评全市文明家庭(图)

传递好家风 百户家庭获评全市文明家庭(图)

    原标题:家庭“小气候” 温润社会“大气候”

    我市昨天举行第一届全市文明家庭表彰大会 100户家庭获表彰

    一份好事业给人以成就感,一个好家庭给人以幸福感。为充分展示家庭文明建设成果,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深入发展,根据中央、省文明委安排部署和市文明委《青岛市文明家庭评选办法》,经过宣传发动、层层推荐、筛选把关、社会共识、综合评定,评选出第一届青岛市文明家庭。昨日上午,市文明委在府新大厦召开第一届全市文明家庭表彰大会,隆重表彰100户第一届全市文明家庭。会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江汀,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凡利会见了全市文明家庭代表并合影留念。

    建设

    100户家庭获评全市文明家庭

    多年来市妇联坚持不懈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选、寻找岛城 “最美家庭”等活动,着力激发群众家庭自觉进行文明建设,在全市形成了文明家庭典型群,有力推进了家庭文明建设。2014年以来,创新活动载体,依托遍布城乡的“妇女之家”,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不立标准,不设门槛,自下而上,把“寻找”的主动权和“最美”的决定权交给群众,最大限度提升参与度和影响力。全市6558个“妇女之家”晒家庭温馨照片3万余张,树最美光荣榜1万余个,举办故事会、评议会等活动9000余场次,百万网民线上线下互动参与。持续深化寻找,不断丰富内涵,引入“孝德、书香、清廉”等元素,将活动拓展到部队、机关、企业,寻找“最美书香”“最美情系国防”等特色家庭和“最美母亲”等家庭角色,使活动逐渐成为月月有寻找、随时能参与、季季有展示、常年受教育的常态化过程。

    3年来,各级妇联层层选树各类 “最美家庭”6万余户,其中756户登上全市光荣榜,全市城乡社区发现、学习、争当“最美”蔚然成风,“最美家庭”成为打造文明家庭的“蓄水池”,为家庭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00户家庭被评为全市文明家庭,23户家庭被评为中央、省文明家庭。

    事迹

    让深挚的爱沐浴更多的孩子

    全国文明家庭代表 逄秋香

    逄秋香是黄岛区临港经济区山前村村民,也是育新幼儿园的园长。从2002年开始从事幼儿教育,在这期间逄秋香曾经目睹了很多忙碌又困难的家庭,他们因为负担不起幼儿园保教费而让孩子乏人照管、拖后启蒙,陷入两难境地。 2010年,她和丈夫正式接手婆婆创办的幼儿园后决定:对困难家庭孩子实行免保教费入园,竭尽所能让更多困难家庭的孩子享受幼儿教育。

    在这免费办园的6年间,艰辛、坎坷不断,责难、猜疑常有。其中,最大的障碍便是来自资金上的。免收保教费,让逄秋香和丈夫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但是,好在全家上下都支持夫妻俩,通过养海参、外租土地来补贴幼儿园。挣的钱还不够,一家人就想法子节省开支:婆婆为了给幼儿园节省买菜的资金,建起了蔬菜大棚,年近70的老人又拿起了锄头,亲手种菜给孩子吃;公公帮忙管理海参池,不仅半分辛苦钱不要,还把卖海参的钱送到了幼儿园;妈妈收获了10亩花生,全部榨成油送到幼儿园……

    2014年,随着山前村村居改造,家里能盈利的副业全部停业。逄秋香一家利用拆迁补偿款重新开办两所正常收费的幼儿园,采取“以园养园”的模式,用这两家幼儿园的微薄盈利来维持这所不收费的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就这样,全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免费办园步入正轨、越办越好,6年来共为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贫困家庭孩子免除保教费、餐点费等660多万元,惠及2000余人次,个人累计投入也达到了300多万元。

    公益路上伉俪情薪火相传好家风

    全省文明家庭代表 袁桂芳

    袁桂芳和袁成本夫妇1979年结婚。同是袁家人,再进袁家门,婚后两个有缘人相濡以沫,相互关爱,生活清贫但和谐幸福。几十年里,做公益,做好事,热心志愿服务,更是不变的坚守。

    这对夫妻与公益服务的缘分始于1993年,那时,夫妻俩都喜欢爬山,看到浮山上有很多网鸟的,就早起偷偷把网上的小鸟放掉;发现树歪倒了就扶起来;有的山路长满了杂草,就特意买来镰刀,把路清理干净。这原本随手做的小事,没想到竟成为他们与公益结缘的起点。

    从那以后,他们的视野也由身边的浮山转移到社会的角角落落。他们和青岛早报的志愿者团队一起,擦洗公交站牌、清理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到啤酒城、海水浴场等公共场所清理浒苔、捡拾垃圾等,就是出差或者旅游到了外地都一样做。

    袁桂芳说,长期的公益实践使夫妻俩认识到,公益情怀离不开对优良家风的世代传承。 “今年我已经64岁,爱人66岁了,年龄的增加让我们身体不如以前,但幸运的是女儿、女婿继承了这优良的家风。 ”袁桂芳夫妇每逢出门做公益,都是女儿、女婿帮他们照顾着家里的两位高龄老人,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参加啤酒节等大的巡游宣传活动,也是女儿、女婿两人齐上阵,帮忙制作道具。对于袁桂芳夫妇进行的各种捐助,女儿、女婿也表现出充分的理解与支持。这几年,小外孙长大了,小家伙的心里早早地种下了公益服务的种子,每次看到姥姥、姥爷出去做公益,都嚷着也要去。

    好媳妇用孝心唤醒“沉睡”婆婆

    青岛市文明家庭代表 于惠卿

    于惠卿是即墨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丈夫和儿子也各有自己的工作。在生活中,全家人互敬互爱、孝老爱亲,传承了“正道贵孝”的家风,建立起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幸福之家。 1989年结婚时,于惠卿就和婆婆一起生活。婚后不久,婆婆患上了糖尿病,作为一名大夫,于惠卿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科学合理地制订药物治疗方案,从中成药、西药到每天4次注射胰岛素的治疗,精心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老人患糖尿病20多年,没有一种并发症出现,在她和婆婆一起生活的26个年头里,婆媳关系胜似母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2011年11月29日早晨,婆婆在去晨练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昏迷不醒,于惠卿和家人跑上跑下,一天滴水未进。晚上,于惠卿感觉到左脚踝疼痛难忍,掀起裤脚看到因骨折打了2个多月钢板钢钉的脚踝肿得厉害,她当时没吭一声,继续含泪照顾婆婆。

    住院后,大夫下达病危通知书征求家属是否做进一步抢救治疗,于惠卿毫不犹豫地向大夫说,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挽救婆婆的生命。婆婆凭着坚韧的毅力和对生的渴望,闯过了鬼门关,在ICU抢救了48天后,终于撤掉了呼吸机,转入了普通病房,成为植物人状态。全家人揪着的一颗心虽然放下了,但漫长的治疗和护理也从此开始了……

    当时于惠卿已担任儿科主任,在专家门诊坐诊,每天接诊百余人,工作繁重,经常累得爬不起来,还要硬撑着给老人做点营养餐送去,日复一日,从未间断。休班时间,于惠卿就住在病房。守护在婆婆身边。早晨起来先给婆婆作鼻饲,再给婆婆翻身拍背、打水洗脸洗手、倒尿、吸痰等,接下来还要准备早餐,用针管将流质食物注入婆婆胃内。期间,要每隔2小时打1次饭,翻身拍背按摩1次。

    同一房间的病友换了一个又一个,护士和病人家属都认为于惠卿和婆婆是母女关系。在全家人的精心照顾下,婆婆在医院度过了4个春秋,从未出现过褥疮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婆婆曾经一度醒了过来。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龙喵
-

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