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4月28日讯(记者 陈志伟)齐海滨是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工程师,是我国自主选拔、培养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第二批潜航员。
齐海滨自2014年入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以来,全程参与执行中国大洋35、37、38等海上航次任务累计443天,顺利完成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82个潜次电气及观通系统的海上保障任务。
脚踏实地,甘做蛟龙勤务兵
2014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移交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在技术责任单位的指导下,齐海滨和同事们开始独立承担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维护保障工作,作为我们国家探索海洋的重大深海装备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如能发挥其最大效益,在恶劣的深海环境顺利完成下潜任务,需要保障人员的精心呵护和更多付出。
齐海滨在岗位上担任潜水器电气及观通系统工程师,在工作中,始终坚持“设备也有生命”的工作理念,全身心的投入到分管系统的日常保障工作中,较好的完成了岗位任务。中国大洋35航次执行前夕,常规检查发现蛟龙蓄电池存在容量降低的状况,在设备不带病出航的前提下,为了不影响整体航次任务执行,齐海滨连续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查找故障,确保设备状态正常,类似的例子在众多的深海从业者中不胜枚举。
在现场人员短缺的情况下,齐海滨勇于承担潜水器设备拆检及总装工作,顺利完成了中国大洋35、37、38等航次备航工作。
开拓进取,勤练驭龙新技能
齐海滨自2014年入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以来,始终以“团结协作、严谨求实、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依托,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业务知识、苦练业务技能、提高职业素质上面。期间,参与中船重工702所和北京航天员中心专业知识培训186天;陆上备航及水池功能复核和水池下潜培训累计425天;全程参与执行中国大洋35、37、38等海上航次任务累计443天,顺利完成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82个潜次电气及观通系统的海上保障任务。
潜航员不只是潜水器驾驶人员,也是对潜水器技术状况最为了解的工程技术人员,面对潜水器海上作业时的复杂环境,适时的处理各种应急突发状况是对业务技能的最大考验。中国大洋37航次期间,潜水器主蓄电池组出现容量显著降低的状况,齐海滨带领的电气小组在没有前期海上激活电池先例和经验的基础上,总结陆上电池激活经验,克服海上船舶复杂环境带来的影响,利用十天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了71只主蓄电池组的海上激活工作,为后续航次的执行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供给。
矢志潜航,探索国家新疆域
随着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的圆满完成,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者的齐海滨也由最初的潜航员学员,成长为具备独立驾驶能力的潜航员。期间,齐海滨共执行15个潜次的海上下潜任务,下潜海域涉及中国南海、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等7大海区,多次在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区域执行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6688米。
据了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作业海区多集中在低纬度区域,潜水器布放时,密闭的载人舱在水面最高温度可到40摄氏度左右,基本还没有开始下潜,下潜人员已经汗流浃背,可当潜水器抵达作业海底时,海水温度又会降低低至2-3摄氏度,每一次下潜,潜航员都要经历从酷暑到严寒的考验。
齐海滨介绍,面对复杂的深海环境,每一次下潜都充满了未知,每一次下潜对潜航员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潜航员在制定潜次计划、规划潜次路径、安装作业工具、确认全系统设备状态乃至执行潜次任务中全身心的付出,在深海依靠专业技能应对各种的突发情况。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