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11日讯 最近,家住金茂湾二期的宋先生回家坐电梯时提心吊胆,担心再次被困在电梯间里。更让宋先生和邻居们糟心的是,多次困住居民的事故电梯历经4个多月也没修好。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我市高层住宅楼宇不断增多,电梯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底,全市注册登记电梯数量已经达到6.22万台,电梯困人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相关部门成立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用于解救被困电梯内的市民,但许多事故电梯的维修却一拖再拖,让使用电梯的居民忧心忡忡。
7月18日下午,宋先生的手机响了,儿子在电梯里焦急地说:“又被困在电梯里了。”这一幕,宋先生两个月前曾经亲身经历过,也是在小区的同一部电梯里。
宋先生告诉记者,金茂湾二期小区是个新建小区,2017年入住,电梯还在保修期内。他所居住的1号楼1单元共有一大一小两部电梯,32层高的居民楼每层3户,八九十户居民进出都靠这两部电梯。
2017年3月,单元楼里的消防水栓破裂,积水灌进单元楼右侧这部空间较大的电梯里,电梯井底下全是水。之后,物业公司向居民告知:电梯经过检修后,使用不受影响。
这件事情发生后,宋先生偶尔听说这部电梯出现过故障困人,不是亲眼所见,也就没放在心上。今年5月,宋先生乘电梯外出,电梯刚运行了10多秒,突然出现停顿,并且在半空中上下颠簸起来。当时,电梯显示的楼层是26层,按照从媒体获知的电梯故障逃生常识,宋先生迅速将电梯中每一层的按键都按了一次。之后电梯开始断断续续下降。其间,宋先生还拨打了电梯中的求救电话。在电梯的密闭空间中煎熬了10多分钟,电梯终于降到最底层,在救援人员的协助下,宋先生得以脱困。
此后,宋先生特别留意电梯的事。物业也多次承诺,要维修电梯,保证居民出入安全。今年6月,这部电梯多次出现电梯门关不上的故障。7月2日,物业公司告诉居民,电梯门的“感应条”坏了,已经更换。没想到此事仅仅过去了十多天,宋先生的儿子又被困进了电梯。20多分钟后,救援人员从外面打开电梯门,将宋先生的儿子救了出来。因为这次电梯故障惊动了不少邻居,大家决定一起找物业讨个说法。
“邻居们凑在一起才知道,不少人都被电梯关过,而物业对被困居民的答复都是尽快维修。”宋先生告诉记者,邻居们也向相关部门反映过,但一直没见维修人员前来维修。“居民楼的电梯使用非常频繁,整天在一部存在安全隐患的电梯里上下32层,每次从电梯里走出来就像逃过一劫。”宋先生说,在保修期的新电梯就这样故障频出,真不知以后会怎么样。
“这部电梯出过很多次故障,还困过人呢。”记者来到金茂湾二期1号楼1单元,准备坐电梯回家的一名居民向记者抱怨说,“平时邻居们大多不敢使用右侧常出故障的那部电梯,但上下班人多的时候,一部小电梯不够用,也就挤进这部存在故障隐患的电梯。”
记者在这部故障频发的电梯内看到,里面除了电梯公共救援电话外,并没有青岛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核发的电梯使用标志,因此无法知晓电梯维护保养和检验检测的信息。记者随后走访该小区其他单元楼的电梯,也没有发现电梯使用标志。
记者采访了解到,根据2018年施行的《青岛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电梯轿厢内或者出入口明显位置必须张贴电梯使用标志,标志中明示电梯使用管理、维护保养、检验检测等相关信息,便于乘客使用和公众监督,也更好地体现电梯相关各方责任。
宋先生经历的“电梯之困”并非个案。记者从市政府政务热线了解到,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就有不少于230件关于电梯故障维修不及时的投诉。在敦化路328号诺德广场B座上班的韩女士反映,7月22日下午5点30分,她被困在37层的电梯里,一同被困的还有15人,其中一名还是孕妇。韩女士和被困人员多次拨打物业和电梯救援电话,30多分钟后,终于有一名电梯公司的技术人员赶到,打开电梯门让众人脱困。韩女士说:“这里之前多次发生过电梯困人事件,都是通过电话求助,有人救援才得以脱险。”
青岛市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官网显示,我市2017年12月开始试运行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2018年全年共接听来电13296通,处置电梯困人事件2188起,解救被困群众4827人。
“出现电梯困人事件,不能只是救援脱险了事,电梯管理方应该对故障电梯尽快彻底维修,同时还要有职能部门加强监管,监督故障电梯的及时修复,毕竟悬在数十层高楼上的电梯关乎人命。”韩女士说。
记者点评:防患于未然才能解“电梯之困”
高层建筑增多,电梯使用年限递增,电梯安全管理形势日趋严峻。事故发生后,紧急救援必不可少,但是,加强日常维修养护防患于未然,更是关键之举。
电梯属于特种设备,一般由有资质的专门单位来维修保养,既然拥有了国家认可的资质,收了客户的维修保养费用,就要切实把安全工作做到位,不能图一时方便省力,置公众安全于不顾。
从诸多电梯事故看,电梯之所以事故频发,多是因为物业管理公司、电梯维修保养单位节约成本,致使日常维护“缩水”,最终造成事故发生。
安全重于泰山。强化部门监管,让电梯维护监管部门不再失语甚至缺位,避免电梯带“病”运行、封堵电梯“吃人”之口,已是刻不容缓。
作为电梯监管部门,在信息共享普及的大数据时代,不妨先从事故电梯入手,打通电梯救援平台的信息通道,根据救援事故电梯的信息源,建立及时回访督查机制,从严管理事故电梯维修的“拖拉现象”,而不是到了人命关天之时才有“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警醒。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