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是胶州市一家塑胶公司的行政经理,主要负责公司办公室日常行政工作,日前,她向本报舆论监督热线反映了一件所在公司遇到的烦心事——8月初,企业向青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提交了项目备案申请;8月30日,该平台在线显示该企业的项目备案申请被驳回。
据了解,这家注塑企业已在青岛发展25年,今年,因业务拓展需要入驻中德生态园海尔互联工厂,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亿元。
“我们企业主要为海尔、海信等家电企业做注塑零件供应。为了节约运输成本、提高供货效率,我们在中德生态园海尔互联工厂内租用了近1500平方米的厂房作为生产车间,这样的生产方式也符合物联工厂发展理念。”刘女士说,“8月初,我们在网上提交备案申请,一周后登录青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显示‘未审核’状态。8月中旬,我致电西海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相关工作人员称,需要与西海岸新区工信部门研究决定是否通过审批。8月30日,该平台显示‘被驳回’。”
据了解,为了规范政府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和备案行为,2017年2月,国务院发布施行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对企业备案做了明确要求:企业告知的信息不齐全的,备案机关应当指导企业补正。企业需要备案证明的,可以要求备案机关出具或者通过在线平台自行打印。2017年年底,青岛市发改委政策法规处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做了说明,实行备案管理的项目,企业应当在开工建设前通过在线平台将企业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内容、项目总投资额、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声明等信息告知备案机关,备案机关收到规定的全部信息即为备案。
按照上述规定“备案机关收到规定的全部信息即为备案”,那么,这家企业的备案为何会被驳回?
在该企业的胶州工厂,记者看到了被驳回的备案申请:项目位于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内;名称为家电配套注塑智能生产技术改造项目;符合政策情况为生物可降解塑料及其系列产品开发、生产与应用;建设性质为扩建。此外,该企业备案的项目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属于鼓励类。
记者就此问题致电市工信局规划与技术改造处,工作人员说:“项目符合产业政策备案在建设地进行,登录青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只要企业提报信息符合规定,就可办理备案事项,3个工作日内就可办结。”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果企业提报的信息在青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获得通过,该平台上的打印标签就会生效,企业可自主打印备案证明。如果提报材料存在问题,在原因一栏说明原因,指导企业修改后继续提报。
记者从刘女士那儿得知,所在企业提交材料后,在青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项目备案处的显示定格在了“被驳回”,原因填写处只有“退回”两个字。
“按规定,备案被驳回,备案机关应给予企业指导补正,我们备案‘被驳回’‘退回’没有解释,更没有指导。”刘女士无奈地说,“没有备案证明,中德生态园的项目就无法进行环评,购置的生产设备只能放在胶州工厂。原本3至5天的备案,等了近一个月被驳回。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我们到处打听解决备案问题的办法,可是至今没有出路。这样一直拖着不办,我们在中德生态园的项目有可能‘流产’。”
记者以企业员工身份致电西海岸新区工信局,工作人员说:“此类项目备案审核权在西海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信局对项目备案之后进行事后事中监管,具体退回原因,需要咨询西海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记者又致电西海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人员说:“在目前条件下,无法为企业办理备案,但可在西海岸新区重新注册一家企业,按照新建项目进行备案。”对于无法备案的原因,西海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给予回复:“行业主管部门西海岸新区工信局说明该项目不能作为技改项目进行备案。”
刘女士告诉记者,她代表公司致电西海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曾有工作人员答复称:“企业注册地是在胶州市,备案项目是在中德生态园,不能备案。”这位工作人员同时给出了一个可以让项目备案的建议:“在西海岸新区重新注册一家公司,重新办理项目审批备案。”
刘女士说,这一建议无异于饮鸩止渴。“作为供应商,进入知名企业采购名单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如果我们重新注册一家公司,就意味着我们主动放弃了来之不易的采购名单。没有采购业务,这个在中德生态园的项目也就失去了备案的意义。”刘女士说,“另外,如果在建设地新注册一家企业,项目审批备案属于新建的备案,而不是技改项目的备案,那企业未来就无法享受技改综合奖补。”
记者随后了解到,按照2017年11月发布的《青岛市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实施细则》,家电配套注塑智能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只有依法依规完成备案,才有资格申报青岛市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
“前期投资购置设备金额700余万元,满足获取技改综合奖补的条件,未来有资格申请奖补。”刘女士说,因为项目难过“备案关”,这部分奖补只能望而却步。
记者点评:多服务,少设槛
一项简单的网办备案,两个多月过去了,至今无果。“为何给备案设置门槛”的疑惑也让企业至今一头雾水。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说政府转变职能,要为企业“多服务少设槛”,但是,企业在与相关部门对接中也常常会有一种“上面政策是太阳,照到下边碰到墙”的感觉。
政府转变职能的深圳模式令人称道,企业界形容政府就像“空气”一样,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旦企业需要,又会变成其生存发展的“氧气”。但是,从此次企业反映的备案问题看,“退回无说明”的工作方法折射出相关部门并没有多少服务意识。
今年年初,青岛市响亮提出“学深圳赶深圳”,发起了高效青岛建设攻势。期待相关部门知行合一,将“氧气”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为企业送出饱含“氧气”式的服务,为青岛创造一个“富氧”而又舒服的营商环境。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