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舆情频道>首页舆情图片> > 正文

莱西市姜山镇:齐鲁乡村振兴示范区呼之欲出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 | 责任编辑: 2021-02-24 11:12:05

  青岛新闻网2月24日讯“白天在家门口上班,晚上就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跳跳广场舞,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家住莱西姜山镇大河头村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没想到这么快就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老百姓朴实的话语勾勒出莱西姜山镇的深层次变化。近年来,姜山镇把乡村振兴与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经验紧密结合,按照“一统领三融合”思路,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思维,借势“外脑”,“领头雁”带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显著,优质企业纷纷落户,村民收入“节节高”。

  数据是有力的佐证,至2020年底,姜山工业项目总量达到470多个,规模以上企业84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31.4亿元,姜山工业区被确定为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功能区、山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2020年全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1万元,分别是1990年的752倍、28倍。

深化“莱西会议”经验,“领头雁”带领村民增收入

  “最近,我们村又引来了一个投资1200多万元的项目,单单这个项目先期就可以解决50多人、后期解决100多人就业问题。”莱西姜山镇大河头村党支部书记耿守基面带微笑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青岛博雅花卉基地等14个内外资企业落户大河头村,安置劳动力600余名,全村一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都能在家门口就业,年增加农民收入2000余万元。

然而,在投资者眼中,地理位置“先天不足”的大河头村并不是一片投资热土。该村位于莱西、莱阳、即墨交界地,是一个“一脚踏三县”的偏僻地。由于距离莱西市区远,且三分之二属岭沟贫瘠薄地,该村集体经济长期处于姜山镇垫底的位置。

  “为谋求生路,很多年轻人只能去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地打工。”耿守基介绍,这个村由于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一度成为人们印象中的“打工村”。

  是不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一个村庄就只能坐视自己的村民走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路、就只能在全镇经济排名“副班长”这个位置上认这个“命”?

  大河头村民没有这样想。“位置偏,招商引资有不利的一面,但另一方面能不能用好环境和淳朴的民风来吸引企业呢?”耿守基感慨地回忆,有了顽强的信念,他们改变命运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清晰起来。

  1992年春天开始,该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整治五纵六横、全长5500米的村内街道,两边全部浆砌排水沟,栽植冬青、紫荆、垂柳、樱花等各类绿化苗木。2019年,村委又投资120余万元,将村南废水沟浆砌500多米长,岸边修建起古色古香的花墙,绘上国学故事图案,将村庄装扮成一个靓丽温馨的大花园。

  “以前,村内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一到雨季,出门手提鞋、出村车骑人,现在我们村不同季节都可以看到不同的花景。”今年58岁的高金友坦言自己见证了村庄从“脏乱差”到“高颜值”的过程。

  巢好凤来栖。1999年,韩资企业青岛金大皮革有限公司被大河头的优美环境吸引落户,并形成集聚效应,吸引14个内外资企业落户。

  在顺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吕显义看来,交通区位是投资落户企业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决定投资成败还有更多重要的条件,“环境就是这个中国村庄的过人之处,我们不光被村里的自然环境吸引,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村庄带给我们的温暖,所以十几年来,我们不断在这里扩资。”

  口口相传,原本地理位置偏僻,无人问津的大河头村竟成了跨国企业的投资热土。

  企业的落户不仅让流转土地的大河头村村集体收入增加,原本出国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流”家乡。

  “俺现在也像城里人一样,按月领工资,挣得不比国外少。”在金大皮革公司上班的村民耿瑞德高兴地说,“关键是在家门口上班,不用租房,不用开车,上班和照顾家两不误。”

  村集体经济增加后,大河头村新建了助老大食堂和文化娱乐中心以方便村民生活。白天村民可以去文化娱乐中心读书,晚上打打太极拳,跳跳广场舞,俨然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企业选择了我们,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以后我们也会加倍对企业好,用好的服务留住企业。”耿守基说。

  大河头村并不是孤例。在村党支书等一批“领头雁”带动下,至2020年底,姜山工业项目总量达到470多个,规模以上企业84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31.4亿元,姜山工业区被确定为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功能区、山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2020年全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1万元,分别是1990年的752倍、28倍。

借势“外脑”,农业产业规模化成效显现

  “看到在艰难的革命时期,无数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和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更要牢记习总书记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奉献自己、贡献力量,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作出贡献。”近日,在姜山镇前保驾山一村胶东农村第一党支部纪念馆举行的“青岛大学党性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上,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们纷纷表示。

  据姜山镇党委负责人介绍,为了推进姜山镇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充分发挥姜山镇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优势,支持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整合村庄土地资源、经营权转让、土地入股等模式,鼓励支持探索带动村集体土地流转的新思路、新方法,增加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在大河头等村开展有关种植、养殖大户扩大种养殖规模培训,并规划发展生态观光旅游。

  据悉,姜山镇联合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推进前保驾山一村红色教育基地提档升级、大河头村蒲河河道改造、前垛埠村多功能乡村文化记忆馆、姜山三村文化街、柴岚村北美冬青基地等项目。围绕推动胶东第一农村党支部红色教育基地提档升级,双方共同形成《前保驾山一村胶东第一农村党支部红色教育基地发展方案》。记者从该《方案》中获悉,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将围绕进一步挖掘胶东农村第一党支部旧址红色文化资源,突出基地“第一”特性并提档升级,争取用3年至5年时间,将该基地打造成为承载“胶东精神”的重要红色农村板块、胶东地区党员干部教育的新型红色教育基地,这对于发展胶东地区红色教育、促进前保驾山一村全面振兴极具长远意义。

  在柴岚村北美冬青基地,服务队队长谢恩年介绍说:“不同于粮食作物,冬青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在柴岚村我们流转土地120亩,建设了4个共占地面积100亩的现代化钢构大棚,用于种植优良北美冬青。我们还将为柴岚村的北美冬青基地购置滴灌水肥一体机等机械设备。”在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帮扶下,姜山镇柴岚村等5个村集体收入达到300万元。

开展精准服务,提升乡村治理体系

  随着产业兴旺,村民的“钱袋子”愈发鼓了起来,村民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精准服务,激发基层参与社会治理活力?

  2月19日中午12点是午饭时间,在垛埠新村社区大食堂西红柿炒鸡蛋、白菜炖羊肉、花卷、馒头等各式菜品整齐陈列。该村党总支书记嵇境明告诉记者,80岁老人在食堂就餐免费,还推出免费为老人理发、太极拳比赛等活动以丰富村民生活。

  姜山镇坚持以党工委为主导,以各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充分整合居家养老、卫生服务、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大食堂,结合群众文化娱乐需求,建设舞蹈室、书画室、棋牌室等活动场所,将党组织活动和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做到各活动室常开常新、物尽其用,提高党群服务中心利用率。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姜山镇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大服务赋能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走出了一条新路径。

  有事儿就找网格员,如今已成为姜山镇村民的习惯,这是党建小网格建设带来的可喜变化。

  近年来,姜山镇围绕“大党建、大服务、大治理、大家园”一盘棋融合理念,在网格化治理中不断强化党的领导,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实际效能,积极构建镇党委、新村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志愿者“五位一体”的党组织架构,党员全部下沉到网格责任区,强化服务群众能力,并将党员参与网格服务情况纳入“党员评选”和“年度评议”。

  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便民服务需求,姜山镇不断延伸、深化、拓展新时代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力求便民服务门类更全、范围更广、效率更高、服务更优,通过零距离服务,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同时,姜山镇创新落实“全要素网格”工作要求,树立网格员既是社会综治管理员,又是居民事务服务员的理念,科学设置网格服务管理事项,在落实管理职责的同时,也向居民提供便民服务事项的代办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服务事项的办理,真正实现了为民服务零距离。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是大变革时代基层治理方式与时俱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姜山镇将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姜山担当。”姜山镇党委书记陈德利说。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