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新闻网 > 聚焦 > 正文

寻访村落老房 重启百年记忆

2022-07-07 18:01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7月7日讯(记者 李蔚然 通讯员 程安琪)人生于世,总有一隅砖瓦蔽身,共担喜乐,亦享荣辱,无乎其形。位于即墨区环秀街道的东兴家疃村坐落着六座有一百八十多年历史的老房,青砖灰瓦,典雅朴素,成为东兴家疃的一本矗立的无字史书。记者一行怀着敬畏与好奇慕名而来,想一睹老房尊容。

江志樟老人自幼生活在东兴家疃村,称自家祖先堂号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积翠轩”,是积翠轩的第二十世后人,听闻记者此行的目的,老人说,“在这里生活久了,习惯成自然了,对这几座房子也就不以为意了,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接着,江志樟老人向记者讲述了村子的历史与房子的由来。

迁居邢家疃 初启中兴路

清嘉庆时(1796~1820),邢姓迁来,始定村名为邢家疃,合作化时,以含有吉祥向往意味的“兴家疃”替代了“邢家疃”。自江荣始祖择东关而居,即墨江氏的五世族人便同在此男耕女织,安居乐业。根据宗法制度,五世二支江北遵循了“五世则迁”的铁律,其四子江如锦迁出东关,后人称为二支六世祖“如锦公派下”,尊为邢家疃江氏祖先。约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始建了江志樟老人所说的“积翠轩”会馆,邢家疃江氏走进家兴族旺、簪缨累世的中兴之路。

江姓迁来时,邢家疃村空闲土地已不足,江氏一族只得向他姓购买。买了土地,盖了房子,子子孙孙便在此生活下去。

青砖瓦石砌 江宅始建成

随着江氏的财富积累和人口剧增,原有房屋已经不能满足江家人居住,于是开始买地扩建和旧地重建住宅。

由于江氏十四世江林宗考虑到经商需要保持低调,故江氏新宅一律单门独院,按照普通民居特色设计,不做奢华装饰,全部由青砖、小瓦、石砌錾墙。新宅第一批按照汉字“门”形布局,正屋11栋。随着江氏家族人口的继续扩大,林宗支族开始在西南园奠基建宅,到先字辈晚间,青砖、小瓦正屋已达到24栋,林宗膝下先字辈分居5个院落。据传说,为了增加材料耐用度,小瓦全部使用豆汁浸泡,这样可以防止石头砖瓦风化。遗存的邢家疃江氏住宅,迄今已经历了180多年的风霜雪雨。

从那时起,这些老房子就开始庇护着江家的子孙。现存的老宅,仍保持着青砖灰瓦白墙的古香古韵,门前铺就的卵石历经百年风霜,变得古朴而沧桑。但仍有几片新叶在夹缝里破土而出、绛红的对联点缀木门,为老宅装点生机。

谈起东兴家疃村的老房子,东兴村村民回忆道,“在我小的时候,有处老房子门口有两块汉白玉石,我总是爬上去玩耍。”江志樟老人介绍,那两块汉白玉石是古代的上马石,分立大门两侧,以便主人上马。老宅几度覆又起,这些上马石曾为谁而立,如今已无处可考,但上马石不凡的石质和独特的造型,却留给后人对于江氏曾经兴盛的无限遐想。

几度浮与沉 老宅新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邢家疃“积翠轩”江氏人丁兴旺,目前已经续延到二十二世。

进入新世纪,即墨古城改造和整体规划,即墨江氏的自然村落正在逐渐消失。江氏宅院经连年战火,荣辱浮沉,如今,有的老宅已易主、有的屋顶已经坍塌,有一处老房就在记者到来的前两天被大风刮倒了屋脊,邢家疃江氏的小瓦正屋也仅存六栋。老房子里仍有人居住,但住户都已不是江姓族人。江志樟老人说,“原来的房主都在别处盖了新房子,不在这住了,一处老房子没租出去,但房主也只是偶尔才来居住,成了闲房。”

即墨,秦代置县,隋朝建城,东兴疃村只是即墨漫长历史的一块拼图。兴衰更替,残垣与琼宇之间,厚重的历史在日升日落中变得轻快,成为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伴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息、繁衍。伴随时间的推移和推土机的轰鸣,一些文脉将被切断,一些史料价值的实物档案将悄然消失。总有更为高大更为坚固的新房子拔地而起,江氏老宅的使命也已不再限于居住,即使如今老宅里的也已不再是江氏后人,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些老房子却成为后人回溯即墨、环秀、东兴村、江氏一族历史的载体,虽无言,却讲述着一代一代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