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0月11日讯(记者 丁淑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国庆献礼影片《中国机长》上映,带领观众重温了那场发生在雪域高原9800米上空的惊心动魄。而此时,在海拔3800米的日喀则市,也有一帮人在忍受和坚守中庇佑藏地民众健康。
“当康复患者捧着洁白的哈达,嘴里念着‘扎西德勒(吉祥如意)’颔首在我面前时,我非常感动心情难以言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援藏医生滕世岗说,一声声“扎西德勒”是祝福也是嘱托,让他和同伴们甘愿在这片土地上洒下汗水和真情。
战胜“高反”苦干不苦熬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日喀则市,这片歌手韩红在《家乡》中描绘的圣土,距离青岛4238公里。7月9日,滕世岗等5名青岛医生跟随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医疗团队抵达于此,开启了新一轮的医疗支援工作。
“我们满怀激情踏上日喀则市这片热土,却被‘高原反应’打了个措手不及”,滕世岗坦言,在海拔3800米的雪域高原之上,饶是从医多年的医师团队也很难应付缺氧带来的高原反应。
头皮发紧、呼吸困难、上吐下泻、耳鸣失眠等一系列高原反应接踵袭来,连思考也变得混沌,无法进行连贯的交流;从宿舍到食堂不过百米,竟需要十几分钟一步步挪过去。“援藏工作和到藏地旅游所面临的‘高反’是不同的,工作活动会导致身体反应加重,时间一长就会胸闷气短,做一台手术需要休息三五次。”
高原心脏病、高原肺水肿、红细胞增多症这些突发性致命疾病威胁着援藏团队,但在援藏医生看来,这些是能够克服且必须战胜的。“当在机场躬身接受自治区同志献上的哈达,在医院被康复患者握着双手感谢时,我们对于藏族同胞的情感就一并倾倒在援藏医疗事业上。”
因为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很多人说:在西藏躺着就是奉献。但本次山东省医疗援藏领导省卫健委副主任吴长远却说:与其苦熬,不如苦干!从他的援藏系列文章中可以对这只“苦干”的援藏医疗团队窥见一斑:“队员们没有固定的作息规律,凌晨五六点,其他人还在睡梦中,医疗队员却因为紧急手术赶往医院,要知道藏地的五点相当于内地的三点钟。”
青岛医疗援藏软硬件“双管齐下”
青岛对口援助的桑珠孜区包含两个街道办事处和十个乡,从第一批青岛干部援助日喀则桑珠孜区到现在,对各乡级卫生院进行了选址重盖或原址重盖。截至目前,仅有东嘎乡一个乡卫生院还没有建设完成。
此次青岛援藏医疗团被安排到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人民医院,这个相当于青岛市区级医院,却连青岛十年前就技术成熟的腹腔镜微创手术都没有实现。
滕世岗告诉记者,早在三四年前,青岛市对口援助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为医院装配了完备的腹腔镜设备,但是由于技术指导并未同步,当地的腹腔镜技术没有开展起来。简单的阑尾炎切除都要进行大切口开放手术,风险大且恢复慢。
有设备,需要做的就是技术以及规范性操作方面的“软着力”,滕世岗作为一名胃肠外科找到自己此次援藏任务的“使命”。他向当地医院院长汇报了想法,请示外科主任,得到医院和科室的支持。随后滕世岗组织外科医生、手术室麻醉师、护士进行腹腔镜手术配合讲课,系统学习相关设备的使用。
这天,滕世岗带领医生为一名14岁的藏族女孩做了微创阑尾切除手术,手术时间20分钟,病患术后10小时无腹痛,恢复肠蠕动,行流质饮食。
目前,藏族医生在滕世岗的指导配合下进行了6例腹腔镜微创手术,已经初步掌握设备使用方法,“下一步,青岛卫健委还会组织藏族医生来咱们青岛的医院进行实地学习,到时候,更多藏族同胞可以接受微创手术的治疗”。
援藏任重如山医者信念如磐
“我们到村庄进行义诊的时候,当地连最基本的清创包都不具备。有村民患胆囊炎,挨了三四个月才到医院就诊,胆囊整个水肿,伴随严重的炎症。”在当地医院不具备血库的情况下,未及时接受诊治的患者将面临很大的治疗风险。
雪域高原,巍巍雪山,飞翔的鸽群,舞动的经幡……种种的一切,让人心旷神怡,如果没有疾病,这里或许就是天堂。
但是摆在藏族人民和援藏队伍面前的现实是残酷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才的缺乏,当地百姓健康观念的落后,导致在这片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很多同胞受到病痛的折磨。
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医疗队进驻日喀则以来,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开展了在当地具有开创性的手术,诸如首例以腰硬联合麻醉为支撑的无痛人流、无痛分娩,首例胆囊切除、盆腔下脓肿切开引流……即使这些在我们内地都是司空见惯的小手术。
吴长远主任说,当医疗队员向他报告做了某某手术、开创藏区先河时,他心里是沉甸甸的难过。或许他是心疼藏地百姓无法普遍接受及时地治疗,但好在,我们的援藏医疗队来了!
25年来,一批又一批山东援藏干部、医生、教师走进雪域高原。他们以藏为家,深入农牧区,访贫问苦、认亲交友,传出一段段“鲁藏一家清”的佳话。
10月12日,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医疗团队将结束三个月的援藏之旅回归故乡,一批撤下一批继续。
“时间虽短,但这次援藏任务将是我一生中的重要经历,我对医者责任有了新的体会,也对家国有了新的认识。”滕世岗说,当他站在布达拉宫门前,看着来往的游客和藏民,他感慨祖国的地大物博,“从国家对援助西藏的重视,再到每个省市,小到我们个人,携手同心建设西藏,藏族同胞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