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面没有盲道设施,小区外的盲道又被占,我们出门走在路上‘步步惊心’!”10月15日是第36届国际盲人节,视障人士矫先生向本报舆论监督热线反映,盲道存在的诸多问题困扰着他们的出行。
目前,我市共有4万名视障人士,盲道就像视障人士的第二双眼睛。近日,记者就盲道问题进行实地走访后发现,盲道“危机四伏”并非个例——盲道不是被占,就是附着障碍物,设置也不合理,破损、雨后不防滑等问题屡见不鲜,无法保障视障人士的基本权益。
“盲道被占已是常见现象,似乎是习以为常了。”一位热衷公益事业的市民吐槽说,在建设时原本连贯的盲道因私家车“入侵”被分割得断断续续。在地铁入口处、公交车站、早市等公共场所,游商浮贩的小推车“大方”地停在盲道上,这些“霸占”盲道的现象成了一种常态。
在鞍山二路上,记者看到,道路两侧门头小店前的空地几乎都沦为停车场。从鞍山二路和重庆南路交叉口向南走,西侧不到百米的人行道横七竖八地停着近十辆私家车,就连普通行人都要绕到车行道才能通过。东侧的人行道则是两步一辆车,盲道已然成为“摆设”。
记者来到海尔路(苗岭路-仙霞岭路段)西侧,这里写字楼林立,紧邻青大附院崂山院区,正值中午时分,人行道两侧停着不少快递车、外卖车,盲道被占得满满的,还不时有骑手穿梭送餐,行人避之不及。
相比盲道被占,将停车线画在盲道上的做法更是奇葩。
在四流南路和大沙路交叉口的家常菜馆门口,本该是为视障人士提供服务的盲道却被人为设置的停车场“框”住。到了饭点,来吃饭的人多了起来,开车前来的食客顺势将车停在空车位上。“看到地上画着停车位,旁边也停着车,还真没注意压了盲道。”一位前来吃饭的市民说。
路边停车线画在盲道上并非个例,在重庆南路门头小店前划设的停车位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一排规整停在停车位里的车齐刷刷地将盲道压在车底。
早在2001年,我国就颁布实施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规定行进盲道宜设在距围墙、花台、绿化带等障碍物0.25-0.5米处,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宜避开井盖铺设等。但是,记者在大街小巷随便转转,盲道上存在各种障碍物的现象不在少数:路灯杆儿“恰巧”竖立在盲道中央,路边的绿植直扑人脸,井盖横亘,电力箱挡道……
长沙路宜阳路公交站的盲道紧贴公交站广告牌设置
大片绿植伸到开封路上的盲道上
在长沙路宜阳路公交站,记者注意到,这里的盲道紧贴公交站广告牌而设,正常人走起来都费事,更何况视障人士。在开封路、大学路,盲道途经的地方则有大片的绿植伸到路上,直扑人脸,成为“隐形的马路杀手”。在登州路(合江路-延安路段)西侧的人行道上,约200米的盲道竟然有5处障碍物。记者走在盲道上,有3次都被放置在路旁的垃圾桶挡绊脚;靠近延安路路段的部分盲道,则被后期安装的电力箱体、通信箱体霸占,如果顺着盲道走,就有可能撞到箱体上。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小区密集、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还存在不少盲道破损现象。
在青大附院崂山院区门前,通往医院综合楼的盲道有多处砖面消失了,走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极易崴脚。不仅如此,此处的盲道采用的砖面不防滑,一遇下雨天就变成“滑道”。
青大附院崂山院区门前,通往医院综合楼的盲道多处砖面消失、坑洼不平
“有一次带老人来医院看病,遇上大雨,医院门口斜坡大,雨顺着斜坡往下流,我怕老人鞋子湿了,就让老人走凸起来的盲道,没想到刚上去,就差点滑倒。”带父亲前来看病的刘女士向记者抱怨说,“幸亏当时有人扶着!真搞不懂,这样的盲道是来帮忙的,还是来帮倒忙的。”
记者点评:关爱弱势群体体现社会文明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弱势群体的态度。1991年北京建成国内首条盲道;2001年,《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在中国颁布实施,并于2012年进行优化完善。如今,盲道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的标配,在城市快节奏发展中,彰显着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但在现实生活中,“危机四伏”的盲道却成了视障人士的绊脚石,直接限制了他们出行的需求。在“国际盲人节”到来之际,这种现状似乎格外沉重。
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铺设的盲道成了“摆设”,这一不文明现象要想及早消除,需要全社会提高扶残助残意识,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厘清权责、科学规划、严格监管、及时维护,并且加大宣传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让盲道真正帮“盲”。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