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精神塑造奋斗图腾
青岛新闻网8月4日讯 深圳因创新而崛起。今年8月26日是特区成立四十周年,是什么支撑了四十年创新长久不衰?我在深圳找到的答案是专业精神,这也是很多队友的共识。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是大家分享体悟经验时最常提到的一句话。队友李国新、郭俊强以此为题分享文章,分享在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协会范丛明会长的办公室里看到的两条横幅——一条是“一心一意做协会,踏踏实实做服务”,另一条则是“一群人,一辈子,干好这件事”。一个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已经足以让人心生敬意,何况是一群人在用一辈子干好一件事呢?这句话深深击中我的内心,每次想起都难以平复。范会长说:“专业、专注、用心、持续地做一件事对协会来讲极其重要,因此我们也把这些作为对自己的特殊要求。这两条横幅挂给自己,也挂给协会的同事看,提醒自己、激励自己,要始终保持专业、专注。”
专业精神是范会长的座右铭,更是当代深圳人的精神图腾。
我们在基金机构实训的同志,感慨于机构决策程序的专业严谨;到基层调研的同志,惊讶于街道干部对惠企惠民政策的了如指掌;陪企业拜访深圳经济部门的同志,感叹深圳公务员比企业还了解人工智能产业。深圳人对专业精神的执着追求,让人深受震撼,也倍感鼓舞。队友孙欣在前海金控实训,前海金控研究中心每天8点45分准时举办“见智早分享”活动,一人主讲、别人提问,一起探讨专业问题,这样的活动雷打不动。即使在数字阅读流行的当下,2019年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全年进馆读者仍高达35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9.69%,比全国高9.5个百分点;借还文献量2700多万册次,同比增长14.40%,比全国高9.1个百分点。人均进馆2.65次,人均借还文献2.07册次。
专业精神支撑着深圳敢为天下先的自信。
创新意味着失败,但是深圳不怕失败,底气来自于专业分工、专业人才等组成的专业生态。
深圳专业化的协会商会遍地开花。深圳市政府支持“一业多会”,鼓励专业化的协会商会通过市场化的渠道参与支持创新、发展产业。队友李骏曾在我们的“三述”讲堂中介绍,截至2018年年底,深圳市注册登记的行业协会661家,从业人员达4252人,协会收入10.97亿元,其中提供服务收入5.37亿元,占总收入的近一半。我实训所在的单位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是国内第一家以“私募基金”命名的行业协会,开创并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四届“中国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七届中国对冲基金年会(论坛),打造了中国最专业、最高端、最具影响力的对冲基金盛会。
在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以及物流与供应链协会、金融商会、供应链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协会等金融行业协会中,执行会长或秘书长这样的关键管理角色,都是由业内重量级人物担任,专职工作人员中不乏从硅谷、大型银行、头部企业跳槽而来的青年骨干人才,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使得行业协会具备极强的服务能力。
高度专业化、市场化的创新创业生态,降低了创新的边际成本,铸就了创业者心中的天堂。如今,深圳及其周边区域在许多高端制造行业形成了全球最为完整丰富的供应链系统,2019年,深圳生产总值超过2.6万亿元,同比增长7%左右,再次超越香港,排名全国第三。队友江洵在路过一家深圳商店时,看到鲜红的墙面上醒目地印了一句标语——深圳即是未来。
专业精神催生“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开放包容。
深圳的开放包容,在我意料之中又在我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早有耳闻,意料之外是没想到如此开放包容。队友李国新到福田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报道不久,负责人就安排他牵头申报福田区政府重点研究课题。国新同志放弃节假日,带领团队精心准备,起草的《中心城区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路径研究》成功中标。让一个外来短暂实训的人牵头课题,这是让很多人怎么也想不到的,但是创新中心了解了李国新同志在市政府研究室工作的经历,非常信任,并委以重任。是尊崇专业的价值观赋予了这份信任,也使深圳企业能够充分做到“用人所长”。
我也有类似的亲身经历。我和安胜强、仲集云、刘明同三位队友在6月参与承办了第十四届中国(深圳)私募基金高峰论坛,并从中牵线,促成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和青岛财富管理基金业协会开展深青财富管理及基金业合作,分别在两地挂牌会员对接服务中心。大会上,两地协会共同聘请我们四人作为深青财富管理及基金业合作特聘专员。“专员”这个称号,之前在青岛就已“司空见惯”。但是,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云集了前海母基金董事长靳海涛、同创伟业创始人郑伟鹤等业界大咖,能够聘请名不见经传的我们担任“专员”,让身为“外地人”的我们非常感动,也都下定决心,全身心履行好“专员”职责,更好地为双方会员提供属地化便利服务,不辜负协会对我们的信任。
这件事情让我进入深思。过去我们关于深圳、青岛两地吸引青年人才的差距,很大程度聚焦在产业吸引力上。但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讲,工作机会只是解决人的基本需求,而要解决价值实现的高级需求,还需要发现和尊重每一个人特长价值的文化氛围,这恰恰是深圳能够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和优势所在。
专业精神造就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匠心品质。
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我和队友季成涛、管国诗专门调研了目前亚洲在建规模最大的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这个枢纽将涉及深圳、香港、广州5条线路的客流转换,全天客流量88万人次、高峰小时客流量14万人次,总用地面积却只有约20公顷。深圳以“站在未来看现在、站在未来看未来”的专业视角进行谋划,整合了轨道交通、接驳场站等多种功能,有效地节约集约利用了公共设施用地。同时,枢纽通过地下可直接连通市政道路的周边建筑,将地面空间释放并还给城市,实现用地的高度复合集约利用,入选了自然资源规划部《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节地模式推荐目录》。在此庞大的工程上做如此精巧的设计,没有专业精神是做不到的。
在专业精神的激发下,“深圳奇迹”从未中止。“四非”(非985、非211、非双一流)的深圳大学,在四大权威世界大学排名之一的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届中国学科评级中,A类学科数已经位居全国第24位,甩掉了山东大学,在地方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中均位居首位。深圳大学国际排名每年上升超过100名,国内排名每年上升超过10名,被誉为“内地进步最快的高校”。
又如,科创板深圳第一股的光峰科技,从2006年至今只专注激光技术这一个领域,用光峰人的话说就是,“我们这十几年除了研究激光就再没干别的事”。十四年磨一剑,队友刘凌说:“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一系列叫人眼花缭乱的骄人战绩背后,是光峰人日以继夜的专注。十四年太长,面面俱到可能一事无成,十四年太短,始终如一成就一骑绝尘。”
深圳是一部正在书写中的鸿篇巨著,深圳的专业精神正在向更加极致的方向进化。在深圳的一百天,我们如痴如迷地探究。
回青后,我们需要再出发,要按照“三化一型”的要求,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按照专业精神来重塑自己。立足岗位去研机析理,梳理逻辑、找准穴位,将深圳的体会与青岛的实践相结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过来用以指导工作探索,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和行动力,锤炼本领、担当使命,助力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