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教材插图争议舆情分析:教育重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前言:早在5月中旬,对人教社教材插图的讨论就已在网络展开,相关信息在“发布-引发关注讨论-删除不可见-发布”的动态循环中以及“唐氏儿”“文化入侵”“渗透”“眯眯眼”“白人审美”等词语的交织更迭中不断发酵、蔓延,至5月26日爆发已10日有余。有热心网友找到负责插画版式设计的“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并留言质问他们收了“某基金会”多少赞助,该工作室却回复“专门为您家孩子设计的优质作品”。

现今,引发网络争议的最初源头已难以找寻,但引爆舆论的关键节点是5月26日教育部教材局宣布介入调查。目前,微博“教材局介入人教版数学教学教材”“如何看待人教版教学教材插图”包揽话题榜热度前二位,阅读量超6.7亿次(5月26日单日,微博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超40亿),“调查”“吴勇”“清华大学”“眼距过宽”“生X器”“美国”“孩子”“意识形态入侵”等迅速成为舆论场焦点。

近年来,国内舆论较多关注日韩、中国台湾地区的教材编纂,相对忽视了我们身边的隐患。其实,单对小学语文课本文章的删减争议也一直断断续续存在。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被《爱迪生救妈妈》取代、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通规则”不利孩子树立正确交通观念而被删除。对此,清华教授王文湛曾评价:当这些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文章从教材当中剔除之时,这些教材便会越改越烂,甚至有些内容还略显崇洋媚外之意。此次引发争议的新版小学数学教材是否也存在“崇洋媚外”“失去民族特色”的特征呢?

值得庆幸的是,5月23日,教育部等五部门专门印发了《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针对大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等各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追责情形和处理方式。具体到教材插画来说,对于执笔者的选用,就有必要经过充分、公平、透明的竞争流程,尽量避免“一言堂”。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对孩童时期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引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其一生、对社会、对国家都有重要意义。而儿童审美教育,既包含对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肩负着挖掘人性、传递中华美学精神的使命。教材插画不是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初心;必须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让文化自信从娃娃的朗读声、琴棋书画中传播开来。

一、事件主要脉络

5月中旬,“如何看待人教版小学课本插画,把中国人画成唐氏儿形象?”“人教版教科书”等微博话题标签陆续引发网民关注,部分网友表示插画人物眼神奇怪、毫无美感,亦有不少信息现已不可见。

5月26日12时,人教社对相关话题做出回应,表示虚心接受意见,已着手重绘工作,并全面评估所出版教材的封面、插图,诚恳接受社会监督。与此同时,教育部教材局宣布介入调查,舆论场才终被引爆。

5月26日下午,又有网友爆料,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作品《流汗啦!》绘本(幼儿园孩童是使用主体)中出现卡通人物捧着胳膊尝汗的图案,次生舆情出现。

二、舆论观察

争议发生后,主流媒体、自媒体纷纷发声,总体来看,各方关注视点不尽相同,但主要集中在教材如何通过审核、插画自身质量、历史教材对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材制定反思等方向,忽视了对受教育孩童的关心、抚慰。

(一)媒体观点

央广网:优化设计须重视大众意见

光明网:以开放机制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半月谈:公共产品应更多听取公众意见

中国青年报:比起这些插画到底“丑不丑”,教材编审流程是否科学、合理,公众意见能不能被及时征询、重视更重要

北京青年报: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不妨建立开放编写机制

新华报业网:人教社教材插画引争议,审美需重视主流意见

红星新闻:教材应该呈现我们的审美,这种审美既是身份认同,也是文化共建

齐鲁晚报:把教材插图的选择权还给老师和学生

极目新闻:教材美不美还是要多听大众意见

东方新闻:教材插图不妨“问计于学生”

(二)专家学者

美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此次受到争议的人教版教材插画,从目前公开展示的几幅图片来看,明显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展现中国当代青少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教材的插画需要既立足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能够跟上新时代,能够反映当下的精神风貌。

陕西省漫画研究会高晔利会长:在这一版教材的配图里,对人物的绘制显然有失审美,频现扭曲的关节、萎靡的表情、千篇一律的嘴唇,甚至是“白眼示人”,这样的作品不仅不能体现当代青少年的精神面貌,也缺乏积极的阳光导向,如此作品出现在普及度很高的课本里,有些草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审美是个人的事,每个人的审美角度和创作风格也可能不同,应该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如果大多数家长觉得这些插图使用不当,可以反映后进行科学论证,在下次修订的时候进行调整、完善。同时,出版社也应该在编写教材时广泛征集学生、家长、教师以及专家学者等各方的意见,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

资深媒体人江德斌:希望出版社重视封面设计,在设计中综合考虑文化、历史、审美等多方面的元素。在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时,也不能局限于内部,还可广泛征求大众意见,多考虑社会影响、社会价值,做好法律与社会道德的风险评估,再做最终定夺。毕竟,事关孩子,事关下一代的教育,“小事”不小。

(三)关键意见领袖与高热评论

乌合麒麟:纯粹就是钱少找的画手画的烂而已,和什么审美衰退啥的没什么大关系,没那么多上升讨论的必要。

许超医生:性教育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但是孩子们需要正确的性教育。

(四)教师家长

小学资深教师:“个人感觉插图不好看,五官比例不美。这不是简单的美和丑的问题。美丑事小,但育人事大。这也是对未成年人审美的熏陶和影响,在倡导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下,教材插图也应该崇尚传统经典的人物形象。”

学生家长:书中插画风格确实不太妥当,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比较“大条”的孩子有可能不太关注插画,但心思细腻的孩子难免不会受到影响。

从事十几年教辅出书工作匿名人士:存在插画争议的数学教材,被召回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此次风波不能直接将责任推给美编,更多是文字编辑的责任。

三、舆情启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此次争议事件涉及幼龄学生群体,其严肃性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现时,网民关注的重点是此事件背后是否有利益腐蚀甚至意识形态渗透等问题;而伴随着事件的延展,对孩童身心的影响与补救、长达十年未能纠正等舆论关切也将逐渐涌现,权威部门应就这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并给民众一个全面、清晰、透明的答案,才能最大程度地消弭民众的疑问和忧虑。有关部门应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社会民生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能否及时、准确、有效把握公众情绪,倾听真实民意,建立开放机制,将公众关切化解在萌芽中,从而有效防范社会事件的发生。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教育如此,文宣亦是。

青岛新闻网舆情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