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赋能致富路】深挖村庄特色产业 架起群众致富桥
【青岛新闻网原创】
(文字/李丽涛 视频/徐斌 张力伟)
“想要乡村振兴,就要因地制宜,深挖村庄特色产业。”位于德州市宁津县的柴胡店镇在乡村振兴大局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参观柴胡店镇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苑世云这样总结了这样一句发展方针。
近年来,柴胡店镇聚力打造了“强一接二连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涵盖25个村庄,28个项目,将王世英村、桃源里村、崔杨村作为三大中心支点,形成了“一环三区”发展新格局。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联动”,实现产品共享、渠道共享、收益共享,通过拓销路、强运营,为群众架起了一座“致富桥”。
直播自销蹚出新路子 解锁合作发展新模式
在柴胡店镇夏王村,一位60岁的老伯正坐在手机前,对网友们详细介绍着当地特产。原来,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夏王村将本地特色农产品推上网络平台,注册了“六庄齐晟”商标。依托抖音、快手、邮政网点优惠购等直播电商平台,培训多名电商直播人才,以直播带货方式打开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进行直播的都是当地村民,为了突出本地化色彩,上至60岁老伯,下至20岁小伙儿,都能在直播间侃侃而谈。为了发挥直播超市自身电商网络优势,夏王村与“i兜兜”直播超市达成供销关系,开展合作直播带货,通过现场试吃、实时互动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展示,将本地特色推介到全国各地,构建起“生产购销全环节、产业主体全覆盖、综合服务全方位”的蔬菜产销新模式,预计可实现年销售额5000万元左右,村集体增收超50万元。
“我们村在各个网络平台都注册了账号,用于宣传我们村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我们村种的黄瓜再也不愁销路了。现在坐在家里就能把菜卖到全国各地,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日子越过越红火。”柴胡店镇夏王村党支部书记门向岭看着直播间的成交量很是高兴。
五位一体 打造红色文旅生态
走进崔杨村,红色文化的氛围扑面。柴胡店镇崔杨村党支部书记任廷水告诉记者,村民最初从手工地毯做起,如今逐步转型到文化旅游业,不仅实现了致富,打造成了集红色教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名村,还形成“红色、生态、文化、旅游、康养”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如今的崔杨村依托生态农业、红色文化、民俗艺术等优势资源,在原有抗日纪念馆、美术馆、村史馆的基础上,不仅建设了红色记忆馆、鸣虫馆、民居馆,中草药种植、苗圃种植基地,还把西餐厅开到了村庄里,通过打造“六馆两基地”的新框架,崔杨农文旅融合示范片区初具雏形。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推进康养产业、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村民富有、村集体增收、村庄公益事业不断提升的新格局。”对于村里未来的发展,任廷水很有信心。
三产融合、致富工坊 擦亮乡村新名片
说到特色产业,王世英村的三产融合示范片区绝对称得上是一大亮点,该片区现已成为集泥鳅飞蝗特色养殖、农产品深加工、餐饮美食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片区。
“我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了五大特色产业项目。这些产业不仅为王世英党建联合体内的村庄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柴胡店镇王世英村党支部书记陈绪勇告诉记者,村里的泥鳅养殖面积已达530亩,每年为联合体内的每个村集体增收8万余元。与此同时,种鹅养殖和飞蝗养殖同样为村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其中种鹅养殖每年为联合体增收60万元,飞蝗养殖每年产值达318万元,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另一边的桃源里社区还开设了“致富工坊”,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我就在咱村里的致富工坊做手工花,既能顾家又能每天挣上百元,我感到特别满足!”柴胡店镇桃源里社区居民王艳霞告诉记者,她家有小孩在上学,平时送孩子们去学校后就来致富工坊上班,把自己做手花的兴趣当作工作来做,不仅轻松愉快,还能赚钱补贴家用。“农闲时节也能来打零工,不仅帮我们增收,还能让我们学到很多非遗传统技艺,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滋味!”王艳霞笑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