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哈尔滨448名事业编环卫工正式上岗。此前招聘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硕士研究生成功报名。其中22个研究生落选,主要因对环卫工作认识不够。落选者之一的王洋称热衷体制内身份不仅为稳定,落户到城市会带来就业、教育等优势,“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1月4日《华商晨报》)
消息一出,舆论一片热议。研究生为了环卫工事业编,竟誓言“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这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凸显了就业的盲从心理。不难看出,研究生不是冲着环卫工这个职业而去的,而是所谓的事业编。这种为编制而工作的就业观,让就业之路越来越窄。对此笔者不禁要问,找一份工作,“编制”真的那么重要吗?
顾名思义,所谓的编制,它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用一般的俗话说,进了“编制”就是“国家的人”。同时,研究生热衷体制内的身份除了追求稳定,还有户口的差异带来的诸如就业、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
再者,在“铁饭碗”的思维定式下,编制的魔力足以“秒杀”一切歧视的目光。研究生自降身价甘当环卫工,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试问,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网络的“大学生垃圾处理工”、“大学生掏粪工”等诸如此类的新闻还少见吗?
其实,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一名硕士毕业生与其执着于为了一个事业编而做一名环卫工,不如将就业的视野放宽一些。编制的光坏固然让人艳羡,但现实人生的价值比所谓的编制更难能可贵。这些竞聘环卫工岗位的研究生,试问有几个真心实意是想当环卫工的?一言概之,“死在编制里”的围城心态要不得,编制不见得是年轻人践行梦想的平台,“死在编制里”更是一种不明智选择,只有敢于跳出编制,才能在编制的围墙外释放更大的能量,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