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舆情频道> 区市舆情 > 正文

青岛最老集市黄岛辛安大集探闻 入口总有一抹红

来源:青岛早报-- 2013-01-17 10:55:13 字号:TT

有戏不在年高,老集青春依旧

有戏不在年高,老集青春依旧

有戏不在年高,老集青春依旧

有戏不在年高,老集青春依旧

  黄岛区辛安大集,始于明朝,至今已经500多岁了,根据记载,它是我市最老的集市。因为古老,所以没去之前,记者的脑海里有了各种构想:勾心的门廊、白胡子的商贩……穿过胶州湾隧道,驾车沿着滨海大道走了近一个小时,从平坦的柏油马路跑到坑坑洼洼的土路上,看着旁边一辆辆的拉煤车和周边破旧的房子,不禁有点失望,直到喧闹声传来,“小老虎鼓嘎鼓嘎两毛五”“快来看喽”……色彩斑斓的泥老虎、厚实柔软的绣花鞋垫、红彤彤的剪纸,扑面而来的年味儿让人顿时豁然开朗!

  镜头 1

  大集入口处总有“一抹红”

  见过了鲜红的福贴和春联,造型别致的火红剪纸让人眼前一亮。在辛安大集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集市入口总有一块地方留给卖剪纸的商贩,无论规模大小,摊位多少,这个不成文的规矩已经维持了百年。见到有人拿着照相机走进,在集市上卖剪纸的大姐们越发打起了精神,纷纷拿起各自的剪纸冲着镜头展示。剪纸造型各异,有“嫦娥奔月”的人物型剪纸,也有 “双喜临门”的喜庆剪纸,更有孩子们喜爱的可爱动物剪纸。

  “我们这过年贴剪纸就跟贴春联一样,哪样都不能少,要不然总觉得缺点什么。”正在摊上挑剪纸的村民刘大姐笑着说。据商贩们介绍,辛安街道办事处的于家村和山陈家村,村里上到80岁老人,下到3岁小孩几乎都会动剪子,是远近闻名剪纸村。

  镜头 2

  新女婿上门要垫新鞋垫

  “女婿上门垫新鞋垫啊,手工缝得又厚又暖和啊。”走在大集上,随处可见卖鞋垫的商户。鞋垫,就像新年的福贴一样,成为辛安大集上的一抹亮色。

  记者看到,与其他的摊位不同,集上卖鞋垫的摊主多是中年妇女,面前摆的鞋垫也通常只有一小包。“小伙子,不是我们的货少,而是一个礼拜也就能做出这么几双来,你看看这针脚,全是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拿起一双绣着牡丹花的鞋垫,摊主张秀兰告诉记者,手工鞋垫一直是辛安大集的一大特色,现在市面上机器织成的鞋垫越来越多,花色漂亮卖得又便宜,但辛安当地人还是愿意买这种手工鞋垫,尤其是正月初三新女婿上门的时候,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顺眼,都会给女婿垫上一双手工鞋垫。

  镜头 3

  名犬赶大集看着让人惊

  除了日常多见的商品外,辛安大集的花鸟鱼虫市也颇有看点,除了小鸟和金鱼一类的小宠物外,在大集上偶尔还能看到些与其它大集不同的东西。在花鸟鱼虫市的一块空地上,不光是商贩不愿靠近,就连赶集的村民走到这里也都躲得远远的。在这里有两只身强体壮的藏獒趴在地上,眼神慵懒地注视着四周的一切,一旦有人靠近,便站起身来发出震天的吼声,“幸亏这链子够结实,要不谁敢在这待啊。”一名过路的赶集人告诉记者,集市上经常会有大型名贵犬出现,有人带狗来是为了卖,也有人是为了互相比试一下,辛安大集俨然已经成为附近名犬爱好者们的一处集会地。

  每逢辛安大集,丁贵成便开车带着自己饲养多年的藏獒“萨布”来到集上,不过他可不是为了卖狗。“不是我吹,我这狗一般人还真买不起,就是出得起价钱,这狗认不认还不一定。”丁贵成告诉记者,他的本业是做汽修生意,虽说不上大富大贵,可也无需过多地为钱发愁,养藏獒纯粹是因为喜欢。之所以牵着“萨布”不辞辛苦地来到辛安大集,丁贵成一是为了和养藏獒的人交流经验,二是自家的“萨布”到了繁育的年龄,丁贵成想给“萨布”寻一个品种和品相都好的“老公”。

  500岁大集越来越硬朗

  【探访】

  对于辛安大集形成的时间,辛安街道办事处科技文化中心主任杨风存在查阅了相关史料后告诉记者,根据可查的所有资料显示,辛安大集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辛安忠孝寺石碑记载,在明朝宣德元年,先祖赵宏等人倡导,为了让辛安当地有一处以物易物的场所,决定于古历三月初五在辛安起集,集日逢五排十遇到小月时顺延一天,每年农历三月初五和冬月初五为“山集”。从那时开始到现在已经500多年了,成为岛城有史料可查的最古老集市,虽多次迁址但至今仍经久不衰。

  杨风存告诉记者,建集之初,辛安大集只是用于以物易物的一处场所,到现在已经成为辛安当地以及整个黄岛地区货物最齐全的集市之一,目前大集已经完整地形成了粮市、肉市、菜市、海货市等基本门类4个,同时还有木器市、烟麻市、瓷器市等10个特色门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辛安大集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地址的多次变迁,但不论如何变迁,热度却始终未减。据辛安村的老人们回忆,在近百年中,大集从村北搬到村内,从村内搬到南河滩,后又从南河滩迁到村内,2012年9月辛安大集正式落户黄河路批发市场。对于大集搬迁的原因,杨风存告诉记者,在辛安大集设立之初,来赶集的通常只是辛安当地的居民,集上的商户也大都是辛安本地人,村里的一条街道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集的规模越来越大,几乎整个开发区的人都有过逛辛安大集的经历,商户群更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就连高密等地的商贩也经常到辛安大集卖货,原有的规模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对于辛安大集的选址问题,其实还是有很多典故的。”83岁的张炳文告诉记者,从前说起辛安大集就不能不提到大集紧邻的齐长城和徐山,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边境线,自诸城桃李乡一直延伸到原胶南境内,再延伸到辛安街道于家河村北,全长接近500多公里。“逛大集,爬长城,当时这都是辛安老少爷们最爱干的事。”张炳文一脸骄傲地说道,除了齐长城,在以往辛安大集附近还有一座徐山,山名的由来跟古时候的一位名人徐福有关,据说2000多年前,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药,在东渡之前就是在徐山居住,这些在《胶州志》上仍有记载。

  “过去人们都说辛安大集是个沾‘仙气’的地方,其实要我说,再怎样的仙气都不如人气重要。”张炳文充满信心地说。

  【数据】

  大集年交易额突破亿元大关

  虽然现在辛安街道的商场、超市很多,但周边老百姓还是习惯农历逢五、逢十赶辛安大集。从针头线脑、面人糖瓜、红白喜事用品到蒜臼子、面板、香炉等都能买到。近年来交易额也在迅速增长,1992年辛安大集的交易额为1100万元,2000年交易额2300万元,2005年交易额达到8033万元,2011年交易额已经突破亿元大关。

  交易额之所以屡创新高,在杨风存看来和辛安大集“接地气”是分不开的,“你在辛安集上卖奢侈品能卖得出去吗?恐怕不出3天就得倒闭关门,辛安大集的成功就在于其非常贴近它的主流消费群。”杨风存告诉记者,辛安大集销售的商品永远都是老百姓们居家生活最需要的东西,并且其低廉的价格也非常有吸引力。明显的价格优势是因为这里销售的许多商品如肉菜等都是居民家自产,虽有对利润的追求但也有议价的余地;二是节省下了大笔的铺面租金,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大集的摊位费长期维持在较低的价格,一些散户更是免费入市,这无形中吸引了大批商户前来,商品价格也因此被拉低,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商户们的利益没有减少,老百姓也更多地享受到实惠,辛安大集的营业额也是逐年攀升。

  对于辛安大集未来的发展方向,杨风存表示,借着黄河路蔬菜批发市场这样一个“靠山”,将来辛安大集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长期的固定商品集散地。

  【人物】

  张秀兰(52岁、鞋垫摊主)

  一双巧手“绣”出两个大学生

  又一双绣着牡丹花的鞋垫子被人买走,为了绣好这双鞋垫,张秀兰几乎是一夜没合眼。今年52岁的张秀兰告诉记者,她也不记得这是自己卖出的第几双鞋垫,只记得从22岁嫁到辛安后就一直在做鞋垫。“这手艺是在娘家的时候母亲教的,当时只是爱好,没想到能成挣钱的营生。”摸着手中的一双双精美的绣花鞋垫,张秀兰告诉记者,家里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在经济条件差的时候,丈夫挣的钱要供家里人吃喝,还要给年迈的父母亲治病,孩子们上学的费用几乎都是卖鞋垫攒出来的。现在张秀兰家的一对儿女都已经考上了大学,丈夫的小生意也做得越来越红火,按理说已经不需要她继续劳累,但张秀兰却没想丢下这门老手艺。

  “以前绣个鸳鸯、牡丹花什么的就足够用了,可现在人们对花色和做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张秀兰告诉记者,现在机器做的鞋垫越来越多,但她感觉机器做的鞋垫虽快,但让人感觉欠缺那么一点“诚意”,手工鞋垫就是熟手一天最多缝两双,缝得头晕眼花的时候,绣花针扎破手更是常有的事,但看着自己做的鞋垫被人满心欢喜地买走,或送给顺眼的女婿,或送给心仪的小伙子,都会让她感觉心里美美的。在张秀兰的摊上记者看到,鞋垫的花样除了牡丹、鸳鸯等传统花样外,还不乏米奇老鼠、喜羊羊这些可爱的卡通人物,为了让小辈们也喜欢这手工鞋垫,张秀兰明显是做足了功夫。

  一把剪刀剪出大千世界

  【链接】

  辛安剪纸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在这其中辛安山陈家剪纸由于剪法细腻,内容精巧,早在清代便被作为贡品进贡皇室。1985年11月,山陈家村民间剪纸巧手张淑珍随青岛市政府代表团访问墨西哥,其剪纸艺术的精彩表演引起轰动,剪纸作品受到国际友人广泛关注。2006年,辛安剪纸被山东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跟随辛安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来到山陈家村76岁的薛玉兰家中,老人至今仍没有放下剪纸的技艺,和几名老姊妹正在炕头上围坐着剪纸,旁边还有几幅刚完成的作品,“这是《十全十美》,那是《双喜临门》。”老人高兴地将自己的作品一一向来访的众人展示,不时流露出对剪纸的喜爱和对作品的满意之情。“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剪纸,比照着剪纸样一点一点地学,一下就坚持了50多年。”当记者问到剪纸文化的传承时,老人很骄傲地告诉记者。在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剪纸,剪纸已经融入到辛安人的生活中了,空闲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切磋剪纸技艺,共同研究剪纸创意。

  如今,在辛安人的眼中,剪纸已经超出了民俗,成了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假如你是个剪纸爱好者,你一定知道不少在省、市民间美术展览会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中获奖的剪纸作品都来自辛安。其中,2008年创作的《奥运福娃体育全项》在青岛“庆奥运民间艺术精品展”上获精品奖,并作为民间艺术精品陈列在奥帆中心向中外游客展览;2009年《剪纸折扇》、《吉祥花鸟》等作品分别在“好客山东”山东省民间艺术品展览会和青岛市旅游纪念作品展览中获得银奖和优秀奖。今年,辛安街道办事处被青岛市文联授予“青岛剪纸之乡”。

  “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需要传承和发展,以前就是当个消遣,或者剪完了上集卖个小钱,补贴一下家用,没想到现在我们的剪纸能这么受欢迎。”薛玉兰老人说。“在以前村民们剪纸是为了贴补家用,现在村民们以社区为依托,成立剪纸艺术中心,实行产业化经营,所有的剪纸实行统一包装和销售,村民们只要坐在炕头上,每年靠卖剪纸就可以收入3000—5000元,干得好的年入万元也不是不可能。”杨风存表示,更让人欣慰的是,剪纸的产业化发展使大批中老年妇女也成为有效的生产力,既做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也让老年人在赚钱的同时自得其乐。(记者 王晓先 于滈)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