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舆情频道 > > 正文

北大招募处女血做研究 条件:未发生过性行为

来源:凤凰网综合-- 2013-09-13 14:32:44 字号:TT

    【导读】10日,北大未名BBS和北师大论坛“蛋蛋网”上,分别贴出这样一则招募100名女大学生提供静脉血用于HPV血清研究的网帖。帖子落款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遗传室”。

    贴中列出的招募条件引发关注――“招募对象为年龄18-24周岁未发生过性行为的女大学生。”经媒体和网友解读后,甚至成了“北大课题组招募女大学生做供血研究,非处不可”的争议。

    到底HPV是什么?为什么“非处不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课题研究为什么引发公众关注?

    ●什么是HPV?

    HPV对应的中文是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通过皮肤直接接触或性交传染的病毒。截至目前为止,约有200类型已知HPV,不同类型的HPV会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约有40类型HPV可感染男女生殖器官。

    根据侵犯的组织部位不同,HPV可分为皮肤低危型、皮肤高危型、黏膜低危型以及黏膜高危型。根据已知研究,至少有15类型可列入“高危险”类别,因为它们可引致子宫颈癌及其他较不常见的癌症,如阴道癌、阴户癌、阴茎癌及肛门癌等。

    ●用“处女血”做血清阴性对照是国际通行做法

    近年医学界越发关注HPV以及其对应疫苗的研发,例如这次被舆论关注的北大课题组研究的就是防治HPV的血清病学研究。

    然而,这项颇有意义的研究的动机被不少人曲解,连媒体作报道时也仅仅着眼于“处女血”而非研究本身。

    虽然课题组成员刘女士给出解释:“国际上都是用处女的血用作阴性对照,因为这部分人感染HPV的可能性比较低”,但并没有平息质疑。

    要理解为什么“非处不可”,先要了解HPV研究在国际社会的基本情况,事实是,在中国大陆以外,HPV疫苗早已相当普及。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试图推动全球普及HPV疫苗接种计划。

    相关研究早已表明,注射HPV疫苗最理想的时间是在开始有机会感染HPV之前,由于HPV感染主要通过性爱途径传染,理想的注射时间便是在进行首次性行为之前。

    也就是说,任何有过性行为的女性都有已经感染了HPV的风险,北大课题组需要进行血清研究,就必须用“处女血”来做阴性对照,这也是国际公认的判断阴阳性做法。

    ●纠结于“处女血”在于他们仍对“那层膜”敏感

    但一项的学术研究为什么会引发争议?有合理解释的“处女血”为什么会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为什么多数网友对相关报道的第一反应并不是研究的意义,而是“能发处女证么”、“找得出那么多人吗”甚至“求课题组内部资料名单”等?

    说白了,都是“处女情结”惹的祸。

    2006年,某门户网站曾就“中国人是否在乎自己的老婆非处女”作调查,结果有近9成受访男性承认有处女情结。2012年9月16日,一场为中国富豪征婚海选的面试在长沙进行,根据主办方规定,前来报名的单身女性需满足的条件其中一项就是“纯洁之身”。据《北京晨报》2013年1月10日报道,火热的“富豪相亲派对”中“有人出300万要求找处女”。

    这种处女情结甚至“扬名海外”。2013年6月,据中国日报网,在外国女性眼中,中国男人大多“有钱自私有处女情结”:“他们有一种奇怪的思维,女人不是处女就是吃天大的亏。用他们的话说,只要想到这个女人曾经有过别的男人,让他们比吃了苍蝇还恶心。他们看重一层膜,比女人的性格、品质、修养、文化、默契等等都重要。”

    ●部分中国女性也保有这样纠结的“贞洁观”

    不仅男性,部分中国女性也无法突破“处女心结”。

    2006年,湖南永州一偏远乡镇30岁的未婚女干部做妇科检查时,被检出处女膜有旧裂,女干部与医院双方因此出现混乱局面,女干部的父母也被牵连进去,“破处等于失贞”的贞操观使得双方不得不对簿公堂。她要求林医师出具一个医学证明,“主要是为了将来找对象后,能给男朋友一个证明。”

    在全国妇联前几年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在对贞操与生命相比孰重孰轻的选择题中,80%的农村妇女做出了贞操比生命更重要的选择。

    2013年7月,在武汉举行的一场小型富豪相亲会上,一名85后女孩强调自己“从没谈过男朋友,现在还是处女”,还出示了“处女证”,后被70后房产商看中。

    ●说白了就是“封建思想作祟、小农思想残余”

    心病还须心药医,要对症下药必须找到病因。在社会学家、性学家李银河看来,处女情结的“病根”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在中国数千年年来,婚前贞操既是人们普遍信奉的观念,又是一个严格执行的社会习俗。这种观念自宋代起尤为明显。

    在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鲜有像中国这样强调贞操的。由政府直接表彰如此隐私的个人行为,如官方表彰、写入史册、树立贞节牌等的做法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中都十分罕见,“其被人们的心灵内化的程度是无与伦比的”。

    李银河认为,处女情结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小农思想残余:“虽然社会已经很开放了,但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贞洁观还在许多人心里根深蒂固。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我们周身所处的环境也使得我们对于非处女的包容度远低于外国。”

    ●现代社会中奇葩“贞洁观”注定式微

    从网友对北大课题组研究的反应可窥见,当下中国社会还蔓延着种种奇葩“贞洁观”。

    不过,有调查显示,在目前大城市的年轻人中,婚前性行为已高达六成,“处女率”在中国不断下降已成事实,而这也是“国际趋势”。据李银河,在瑞典等地方,非处女的比例是95%至99%,处女只有5%甚至1%,倘若有处女情结,就意味着选老婆只能在这1%当中选。

    正如情感专栏作家连岳所说,在现代社会,“爱情的失败比例总是高的,保守估计,每人恋爱三次才能找到真爱,爱情有三分之二都是失败的,怎么能指望在这种情形下,永保处子之身?”而一件注定只能给第一个性伴侣且不可再生的东西,怎能用来作为女性的价值衡量标准?

    不过,就算人们无法冲破芥蒂,按照日益下降的“处女率”,当非处女达到95%的时候,这种处女情结也会自然消失。因为那个时候,“处女情结”只会使人的择偶范围缩窄你自己都接受不了的程度。

    说深层点,一个女人的处女膜,是这个女人可以百分之一百掌握决定权的私人物品。如连岳所言,“有处女情结的男人始终找不到处女,这是这个时代最深切而无法解救的悲剧,当窑奴,都还有释放的一天,有处女情结的男人,只会觉得他一生都被其他男人奴役。”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