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日前,认证为“丽江市永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网友@边屯丽影在微博上发布一组照片,显示当地一般公务用车在左后轮上方喷涂“永胜县公务车”,在右后轮上方喷涂“严禁公车私用”和监督电话号码。该做法引起广泛关注。(11月21日新华网)
从图片上看,公车上喷涂的黄色标记很显眼,且喷涂部位选择在车身后部,以防故意遮挡,如此“记号”可谓用心良苦。但是,这样便能遏制住车轮上的腐败吗?恐怕难。揆诸舆论,也对此不怎么“感冒”。
不可否认,喷涂标识和电话,确实能为群众监督提供方便,但这终究治标不治本,正如网友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安装上GPS,他拔掉电源线便能顺利逃脱;你喷涂标识和电话,他会将腐败转移到地下……
可见,治理公车腐败当摒弃头痛医头思路,要深入病灶,才能“刮骨疗毒”。实质上,拓展监督广度,是针对公车使用的程序性制约;而严控公车数量,才是促使公车使用规范化的根本。与其限于喷涂“严禁公车私用”式的浅表化治理,不如考虑逐步减少公车。减少公车是大势所趋,也是治理腐败的关键。
近年来,针对公车浪费,多地开出了不少药方,如建立公车定点停放、派车登记、推行公车运行费、GPS定位、遥控断油断电等,不能说,这对遏制公车浪费没有作用。
但要看到,一些地方动辄大张旗鼓宣传的公车监督新政,却并未涉及根本,甚至是回避“减少公车配置”的核心命题。在公众看来,这些陷入技术依赖的所谓“改革”,只是小修小补,空有改革“花架子”,却无动筋骨的决心,它离预期也差之甚远。
说到底,要给车轮腐败真正戴上“紧箍咒”,就该从治本上减少公车,并完善预算制度着手,这也理应成公车治理的大方向。喷涂标识和电话,也只是隔靴搔痒,短时间或许管用,但一阵风刮过,其边际效用降低,公车腐败或许“涛声依旧”,
□钟倩(职员)
上一篇:气象干预治霾:哪里的蓝天不靠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