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老校长忆与邵翁三次接触 一见 叫“小老乡”
作为青岛地区为数不多的、与邵逸夫先生有过直接接触的人,施正铿表示自己至今仍有些不相信,那个精神头永远旺盛的老人会这样离大家而去。“第一次见逸夫先生的时候,他已经是快90岁的人了,可看上去精神头还和年轻小伙子一样,腰板挺得直,双眼炯炯有神。”施正铿回忆说,1989年1月国家教委组织第一批接受邵逸夫捐赠校舍的学校到香港向邵逸夫先生致谢,作为山东省惟一的学校代表,施正铿校长和同事们带着长1.3米、宽80厘米、写有“造福桑梓”的大条幅和一件雕有邵逸夫头像的磁盘赴港,第一次见到了邵逸夫先生。
“他是宁波人,我老家是福建漳州,当时他还叫我是‘小老乡’,大家用闽南语交流,非常亲切。”施校长表示,第一次见面邵逸夫给人的感觉是丝毫没有距离感,待人温和,不会让人觉得不自在。
二见 家居无奢华
第二次接触,施校长表示是在邵逸夫位于香港清水湾的住宅中,逸夫先生的住处很大,但房屋装修风格却并不豪华,用古朴典雅来形容应该更合适一些,饭桌上吃的饭并不见得有多么奢华,没有鲍参翅肚、大鱼大肉,但烹饪方法和使用的食材都很健康。
三见 青岛相交欢
“最后一次见逸夫先生的时候,已经是两年之后了,可我感觉这两年里逸夫先生就没有一点变化,一点也没有变老,精神头还是那么旺盛,看人还是喜欢盯着人的眼睛。”回忆起双方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接触,施校长说那是在1991年邵逸夫偕夫人来青岛时,那之后双方成了很好的朋友,可遗憾的是再也没有见过,如今再次听到逸夫先生的消息竟是“故人已乘黄鹤去”,不免让人叹息。
施校长透露,三次接触逸夫先生给他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低调,每当有人感谢他的无私捐助时,他总是笑嘻嘻地用“应该的”这样简单的话语回复,从不会主动谈起自己任何一笔捐赠,更不求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