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2月18日讯 2013年,62个卫生项目新增床位4385张;8家县级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群众节省医药费用近2亿元;新农合筹资标准达到402元,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68%;“先诊疗、后结算”为群众垫付医药费近10亿元……17日下午,按照全国卫生计生和中医药工作会议及省卫生工作要求,市卫生局总结2013年全市卫生工作。
健康指标:孕产妇死亡率2.9/10万
全市卫生系统以实现“病有良医”为目标,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等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其中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9/10万。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政府卫生投入增长长效机制。建设防治结合型公立医院、加强中医学科建设、创建应急示范区等工作得到国家、省有关部门充分肯定。
医改:基本药物价格平均降幅27%
基层运行新机制不断完善,新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国家级改革试点启动。
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向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延伸,全市基本药物价格平均降幅27%,基层“处方审核制度”收效明显。
在即墨市和黄岛区的8家医院推行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群众节省医药费用近2亿元。
社会办医取得新进展,民营医疗卫生机构达到3240家,占全市40.7%;床位达到13449张,门急诊服务量达到1302万人次,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6%和26.6%。
就医环境:新增床位4385张
全市开工建设62个卫生项目,新开工建筑面积38.7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3.09亿元,新增床位4385张,全市千人口医疗床位数达到5.76张,同比增加9.3%。
经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市、区共同努力,青岛山大齐鲁医院开诊。市第三人民医院迁建、妇女儿童医院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九个区域性医疗中心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扩建11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建30个国医馆。引进社会资金4.8亿元,开工建设民营医院20家。
就医安全:门(急)诊4892万人次
启动“青岛卫生英才工程”,柔性引进3名院士,引进38名高层次卫生人才,招聘759名博士、硕士,培训基层卫生人员8600余人,新增国家、省重点学科、专科24个;科研课题立项2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获奖67项。
探索建立城乡卫生互动长效工作机制,发展远程医疗服务,深入开展对口支援,组织33家城市医院、下派282名医生支援74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新增10个合作项目。扩大临床路径管理覆盖病种和专业,启动以“质量与安全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保障居民就医安全。
全年完成门(急)诊服务4892万人次,同比增长11.6%;完成住院服务117.6万人次,同比增长3.9%。
中医事业:新增5所民营中医医院
将中医药健康管理公卫项目服务对象扩大到58-64岁人群,受益居民增加32万人次。开展学科建设五标升级和人才培养五级师承,建立了11个名中医传承室,培养国家级优秀中医4人、省市级124人。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活动,服务农民2万人次。民营中医医院新增5所。
卫生改革:先诊疗后结算 垫付医药费近10亿
新农合筹资标准达到402元、增长近30%,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68%,门诊报销水平同比增长4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5元,免费为群众提供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增孕产妇和新生儿疾病筛、儿童窝沟封闭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控烟、减盐控压、养生保健等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创建“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推行预约诊疗等便民惠民措施,优质护理病房覆盖率达到89%,健康义诊500万人次,“先诊疗、后结算”为群众垫付医药费近10亿元。
推行出院病人回访和医患沟通恳谈制度,开展医院“三民”等活动,为群众解决看病就医难题2000余件,群众满意度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记者 谢小真)
上一篇:青岛取消择校生 增改160所幼儿园 调查
下一篇:委员走访保障房住户:多建公租房 惠及新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