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舆情频道 > 正文

"全球海洋峰会"召开 达成《未来海洋青岛共识》

来源: 作者: 2014-11-06 16:21:56 字号:A- A+

    九秩沐风雨,沧海书华章。10月25日-26日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70多位来自国内外顶尖海洋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一流学者聚首青岛,探讨海洋科学与技术可持续发展之路,达成《未来海洋青岛共识》,倡导共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谐之海”。

    开幕:

    发布“未来海洋青岛共识”,倡导建设“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谐之海”

    25日下午14时,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研讨会之“全球海洋峰会”开幕式在黄海饭店举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吴立新主持。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吴德星、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石鹏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常务副主任柴育成、青岛市副市长王晓方分别致辞。

    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吴德星在开幕式上致辞

    吴德星指出,当前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应对,是全球诸多海洋高等教育院所与科研机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也值得每一位“海洋人”去认真思考并为之付出努力。希望通过本次海洋峰会的举办进一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展示特色,凝聚共识,加强协作;通过本次峰会搭建一个多边深化交流合作的载体,让全球海洋科技工作者在推进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在开幕式上致辞

    王宏指出,在建校90周年之际,中国海洋大学组织这次研讨会,既体现了“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精神,又践行了开放办学、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治学理念,还开拓了海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视野,更凸显了中国海洋大学促进海洋科技进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令人赞赏和敬佩。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国内外海洋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既有助于中国海洋大学走向世界,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和发展,也为海洋学界提供了一个促进交流、增进合作、实现共赢的机会和平台。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石鹏建在开幕式上致辞

    石鹏建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推动海洋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是全球涉海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国内海洋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责无旁贷。在学校建立90周年之际,中国海洋大学倾注心血举办世界顶尖海洋学者的研讨会,充分体现了学校发展海洋事业的决心和担当,希望会议的举办能够创新海洋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海洋教育的师资队伍,扩大海洋科教工作的对外开放,面向海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实力和文化合作交流能力的高质量海洋科技人才,为建设创新型海洋强国,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常务副主任柴育成在开幕式上致辞

    柴育成指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海洋科学和技术在这一伟大进程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中国海洋大学作为39所“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通过90年的学科发展和沉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海洋综合研究优势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年来,在我国全方位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蓝色经济战略”的背景下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科发展速度令人称赞,发展势头令人期望。此次会议云集了国际顶级海洋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和一流的科学家,为众位学者搭建了一个开拓视野、交流学术、碰撞智慧的平台,是海洋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推动海洋科学的发展。

    青岛市副市长王晓方在开幕式上致辞

    王晓方指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既为世界各国海洋科技工作者交流、互动创造了机会,也开创了跨学科、跨领域对话的海洋科技合作新机制。王晓方说,这次研讨会在青岛举办,是青岛的骄傲和荣誉,他代表青岛市政府向这次峰会的主办单位——中国海洋大学,表示感谢。王晓方表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需要世界各国科学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青岛市愿以开放、合作的姿态与世界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一起努力,推动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

    于志刚校长、Susan Avery博士、Kenneth Lee博士和Peter Herzig教授发布《未来海洋青岛共识》

    开幕式上,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教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所长Susan Avery博士、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海洋财富旗舰计划主任Kenneth Lee博士、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主任Peter Herzig教授作为参会代表发布了《未来海洋青岛共识》。 《未来海洋青岛共识》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各方愿共同致力于发展海洋科学技术以促进海洋研究更快地取得实用性成果,打造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的创新及共享网络,在全球海洋观测、预测、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等领域加强协作,共同应对挑战,充分认识海洋,造福全人类。二是基于海洋知识的传播与海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紧迫任务,各方愿共同拓展教育资源,实现海洋国家和地区间的信息共享。海洋发达国家和地区愿为海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未来海洋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三是各方愿充分发挥各自在海洋领域的知识、专业及能力优势,推动全球“蓝色智库”建设,并通过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全球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共识的目标是共同建设“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谐之海”,以促进社会的繁荣昌盛,并造福于人类的子孙后代。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所长Susan Avery博士作大会主题报告

    研讨:

    思想碰撞 群英论见 探讨海洋科学与技术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幕式后,研讨会正式开始,共分为五个部分和自由讨论环节。第一部分由吴立新院士主持。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所长Susan Avery博士首先做题为“Many Countries,One Ocean”的大会主题报告,她首先对中国海洋大学成立90年来在海洋教育和科研领域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Susan Avery指出,广阔的海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且蕴含着许多非常宝贵的资源,但是这些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需要全世界着眼人类未来发展,更好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她还就海洋资源过度开发、全球变暖、藻华现象等与海洋有关的生态问题做了剖析。随后,青岛市副市长王晓方、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海洋财富旗舰计划主任Kenneth Lee博士、台湾海洋大学校长张清风分别以“浩瀚海洋与科学:新组建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方面的海洋与大气研究”、“台湾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研究状况与远景”为题做了报告。

    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主任Peter Herzig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

    研讨会的第二部分由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张东晓教授主持。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主任Peter Herzig教授首先为大家带来题为“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贯穿海底到大气的海洋研究”的报告。Peter Herzig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他们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指出,该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的过程,尤其是它们与海床、大气的互动关系。并重点介绍了海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人类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海洋蕴含的油气资源和生物资源、深海探测技术等内容。俄罗斯科学院P.P.Shirshov海洋研究所所长Sergey M. Shapovalov博士、德国Helmholtz-Zentrum Geesthacht近岸研究所所长Hans von Storch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研究所&海洋联盟副所长Kazuhiro Kogure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P.P.Shirshov海洋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简介”、“让近岸研究发挥其更大作用:实例分析”、“以日本东部大地震为核心的大气与海洋研究所近期科学活动”、“从浅海近岸到深海大洋”的学术报告。

    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院士作大会主题报告

    26日上午9时,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连涟教授担任主持人的第三部分正式开始。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教授作题为“透明海洋:可持续发展必经之路”的大会主题报告。吴立新首先从西边界流引起的区域变暖的趋势谈起,并指出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正在给生态环境、渔业资源和气候变化带来很大的影响和风险。他指出,这种全球性的问题需要中国、日本、美国和欧洲以及南半球的许多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如何使海洋透明化?吴立新指出,最近,中国政府正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宏伟战略的提出,为亚洲、欧洲以及美洲国家海洋科技的协作提供了契机。希望在协作中,一是形成立体海洋观测系统,做好海洋的观测工作,提升对海洋过程机理的认识;建立预测系统,预测未来特定一段时期内海洋环境、气候及资源的时空变化,使得海洋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变化透明。加拿大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科学主任Alain Vézina博士、美国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资深研发工程师William Kirkwood、法国海洋开发研究所高级顾问Yves Henocque博士、美国缅因大学海洋学院院长柴扉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加拿大政府政策体系下的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学规划”、“海洋科学的技术发展:技术开发与国际合作”、“保持海洋系统的完整性-科学与技术的作用”、“海洋教育跨学科发展与提高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报告。

    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所长Margaret Leinen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

    第四部分由来自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的蔡文炬教授主持。首先由来自美国的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所长、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副校长Margaret Leinen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海洋可持续开发:挑战与共同应对”。她首先从发展历史、人员规模、主要科研方向、科考船、海上作业平台等方面简要介绍了SCRIPPS研究所的情况。她指出,最近刚和中国海洋大学签订了合作备忘录,非常期待与中国海洋大学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也希望与中国其它的机构进行合作。随后,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Martin Visbeck教授、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大学地球科学系Timothy I. Eglinton教授、美国特拉华大学海洋科学与政策学院David L. Kirchman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海洋可持续发展-海洋综合研究与持续观测的机遇”、“理解海洋生物泵:海洋科学义不容辞”、“21世纪的微生物海洋学:碳循环的新路径”的学术报告。

    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海洋系主任Marlon Lewis教授作报告

    研讨会的最后一个部分由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林霄沛教授主持。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乔方利研究员、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海洋系主任Marlon Lewis教授、德国莱布尼茨热带海洋生态研究中心Tim Jennerjahn博士、德国赫姆霍兹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阿尔佛雷德魏格纳研究所Gerrit Lohmann教授、《自然•气候变化》杂志高级主编Bronwyn Wake博士分别作了题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科学与技术新方向”、“达尔豪斯大学:加拿大的海洋大学”、“莱布尼茨热带海洋生态研究中心-沿着热带海岸的创新研究”、“以极地的眼光看地球系统:数据、模式与综合”、“编辑眼中的海洋科学发展”的报告。

    讨论环节由Susan Avery博士和蔡文炬教授共同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中国海洋大学于志刚校长作大会总结发言并致闭幕辞

    闭幕:

    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海洋,同一个梦想

    26日傍晚,研讨会胜利闭幕。于志刚校长作总结发言并致闭幕辞,他指出,这次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研讨会是分两个时段进行的:24日举行了校长论坛,主要讨论的是海洋高等教育的问题,25日下午至26日举行的全球海洋峰会主要围绕海洋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议题进行了探讨。本次会议主要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果:

    一是促进了全球海洋高等教育的合作。在24日的校长论坛上,围绕面向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联盟这样一个主题,来自美、英、德、法、中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涉海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为了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海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和紧迫性工作,需要加快培养一大批热爱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的优秀人才。各方都愿意共同推进海洋发达国家和海洋发展中国家的海洋教育共享,海洋发达国家尽力为海洋发展中国家的海洋科学研究、教育提供支持,发展海洋事业必须建立全球范围的协同合作机制和平台。

    二是深入交流和研究了海洋科学发展的战略和问题,分享了科学经验。会议期间,来自多个全球顶尖的涉海研究机构和大学以及国内外科研组织的负责人发表了精彩讲演。大家认为,当代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不但应当基于好奇心,也应当考虑问题和需求的导向,应当着眼于为了解决问题和进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大家认为,为了推进全球海洋科技更好更快地发展,各方应该共同努力打造全球性的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的研究平台,在全球的海洋观测、预测以及海洋管理、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跨学科研究,共同应对未来海洋科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是达成了《未来海洋青岛共识》。这个共识倡导在海洋高等教育、研究和服务蓝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加强信息资料的共享,推动多边的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来应对未来海洋发展面临的挑战,几乎所有参会机构的代表都在共识上签名,说明这个共识反映了各位的意愿,是大家今后共同的努力方向。

    四是增进了全球海洋学者大家庭的友谊。于志刚指出,“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海洋,同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建设“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谐之海”,从而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造福全人类。于志刚倡议,全球的海洋学者携起手来,共同为这个美好的梦想而努力。

    期间,来自中国海洋大学、驻青海洋科研院所、国内涉海高校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和师生代表到会聆听了各位专家学者的报告。

    文/图:冯文波

    图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研讨会之“全球海洋峰会”现场

    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党政
-

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