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舆情频道> 头条 > 正文

社交网络直播自杀!生命之重岂能"围观"

来源:新华网 作者:徐延吉 2014-12-05 09:58:07 字号:A- A+

    前两天,一名19岁的男青年因网恋分手,通过微博直播自杀,最终不治身亡。而早在今年10月,广西也有一女子微信直播自杀,所幸那只是她同男友开的一个“玩笑”。

    近年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直播的自杀事件已发生过多起,其中不少自杀事件被证实为闹剧,甚至是为了“出名”而恶意炒作。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是,在这些“直播”事件中,虽然有不少网民转发、评论,但真正能给予心理安慰,及时帮助报警的人却为数不多,甚至还有网民为自杀行为“点赞”。社交网络上的这种“怪象”客观上也促成了悲剧的发生。

    作为交流、互动与分享的工具,社交网络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那么问题来了,该如何正确使用社交网络呢?

    语言暴力是病,药不能停!

    青年学者石勇曾这样分析“自杀直播”现象:一心求死的人如果“直播自杀”,说明他即使求死的程度很强烈,仍想和这个世界打交道,仍有生的留恋。然而,面对“自杀直播”发出的“求关注”信号,不少网民不但没有出手相救,反而添油加醋,“激将”“鼓励”这种极端行为。

    或许,此前多起恶意炒作“直播自杀”的影响,导致了今天“狼来了”的尴尬局面。但是,在生命面前,在看似虚幻的社交网络中,我们更应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向语言暴力说“不”。

    网络围观请适可而止

    著名的“维特效应”是指德国作家歌德有一部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维特效应”因此得名。

    同样,“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也是社交网络传播的一个特点,越是受到网民大量围观的负面事件越是传播迅速。因此,社交网络中,对于一些“恶事”要学会冷处理,不过度“围观”。这样不但遏制了网络恐慌,避免引发网民“效仿”,也阻止了别有用心的借题炒作。

    世界是真实的 只“围观”怎么够?

    其实,社交网络不光有冷漠、语言暴力,也有温情的时候。比如“微博打拐”“微博赈灾”“微博接力救助白血病儿童”等善举,就让我们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

    但是,和“直播自杀”一样,面对这些微博“正能量”,多数网民也只是跟着转发、点赞,真正伸出援手的恐怕也不太多。当然,通过转发、点赞表明态度,本身也是一桩善事,但是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公益,还是要靠做的!

    言论自由≠透支信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低头族”“刷屏党”包围了我们的生活,社交网络正逐渐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社交网络这个公共空间中,网民需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任何言论都要以不伤害他人,不对公共秩序造成负面影响为底线。

    类似于“自杀直播”等行为,既传播了不良价值倾向,又透支了社会信任。即使是自杀未遂,恐怕也要接受一定的惩罚。同样,在“网络法制化”已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社交网站作为公共言论场所的管理者和维护者,更要为其“管理疏忽”承担责任。

    放下手机跟他说说话

    现代人的一个普遍感受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了,人际关系变得越发冷漠了。不难理解,当面对面的交流被虚拟的人机交流所替代时,包含情感的肢体语言常常被忽视。于是,人们已经习惯了虚拟网络的交流,而对现实交流持消极态度,进而发展为对现实世界的冷漠。总之,纵然可以列举社交网络的成千上万条“正影响”,但是,基于情感联系的现实人际交流,仍然是社交网络无法取代的。

     (徐延吉)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久久
-

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