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舆情频道> 青岛舆情 > 正文

三十多年老煤店渐行渐远 关店裁人成命运(图)

来源:青报网-青岛日报 作者:孙冰洁 2015-02-02 06:51:16 字号:A- A+

三十多年老煤店渐行渐远 关店裁人成命运

人民路一家煤店,成箱的蜂窝煤堆放在一角。

  市北区人民路347号的一处巷子里,坐落着一个有三十多年历史的煤店。隐匿在一片待拆迁楼房之后,这家只有二三十平方米的露天煤店并不好找,记者在附近询问了三四位居民,都被告知“不清楚”,最后才在一上了岁数的老大爷口中打听到了煤店的具体位置。

  这天天气不太冷,上午记者来到煤店时,几名工人正在院子里边打牌边闲聊。在煤店唯一的车间里,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几百箱煤球,车间外是三四台老式制煤机,旁边堆放着尚未加工的原煤。

  “基本没有什么人,一天下来,也卖不出去几筐,不然我们也没工夫歇着。”煤店老职工孙师傅告诉记者。今年64岁的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分配到这家煤店,如今有三十多个年头,4年前本应退休的他因人手不够继续留在煤店工作,“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什么时候干不动了再下来。”

  孙师傅介绍,人民路煤店现在主要以零售为主,顾客主要是周围棚户区以及一些尚未拆迁楼房的居民。“现在基本家家都有暖气,来上门买煤的人很少。”记者采访的整个上午,并没有见到一名顾客。除了孙师傅,老高和老张是这家煤店仅有的两个伙计。每天8点左右上班,主要负责将从燃料运销公司送来的原煤制成煤球,装箱、售卖以及运输等工作。

  “一天顶多能卖一两千斤吧。”孙师傅的办公室不大,中间爱支起一个煤炉,年岁大了后,他主要负责记账、统计这些不大需要体力的工作,没什么活的时候,他一般待在屋里看看报,天气好的时候会在院子里和工友们打打牌。

  这样“清闲”的日子在十几年前根本不可想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青岛市尚未实现大面积集中供暖,在孙师傅的记忆里,那是煤店的“黄金时代”。“哎哟,那时候一天就能卖出一两吨煤球,最多的时候有十三四个伙计都不够。”五六年前,煤店销量开始下降,人手也在不断削减,“一些相对年轻点的有的进了工厂,有的做了小买卖,用不着那么多人了。”他说。

  如今,和他一起留在煤店的老高和老李年纪也近六十,煤店工资按件计算,“销量好的时候一个月大概有两千多块钱,销量不好也就一千来块。”孙师傅一家四口人,两个儿子结婚成家,他和老伴也都开始拿退休金,“要是家里没什么大事,这些钱每月够花了。”他点了一根烟,慢慢说道。

  与人民路的情况相似,在整个市南区老煤店中,年限最长、规模最大的掖县路煤店整个冬天销量不景气,除了一名负责日常事务的老员工外,运煤、送煤的工作多承包给外来务工人员。由于老城区集中供暖进程缓慢,一直到2007年左右掖县路煤店销售情况一直不错,2006年型煤年销售量尚能达到7000吨。随着国家能源战略调整以及全面供暖推进,该煤店同样面临着走向“衰落”的命运。

  “这个情况肯定还会持续下去,从2012年开始公司处于亏损状态。”青岛市燃料运销公司副总经理刘先生说,2012年起,居民供暖用煤量急剧减少,2013年,该公司型煤销售3900吨,2014年下降到2042吨。

  这样的窘境下,“关店裁人”成了企业不得不采取的办法。刘先生讲述,在型煤需求量最大的上世纪90年代,全市煤店最高峰时曾达到108家左右。市南有掖县路、浙江路和云南路等煤店,市北有武定路、延安二路、宝应路和东光路,还有人民路、宣化路、平安路等,几乎遍布整个市区。但截至2014年底,整个市区仅剩下12个煤店。他透露,进入2015年,可能还会削减2—3个煤店。

  “看销售情况和附近居民的需要吧,每个煤店租金少则每年几千块,多则几万,人工、房租、运输都需要成本。不过,只要有需要,我们还会继续经营下去。”刘先生说。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久久
-

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