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舆情频道> 2015>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东一绝 > 正文

即墨榼子已传承200多年 入选青岛非遗保护名录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高晓飞 2015-03-04 17:27:00 字号:A- A+


  本报讯(见习记者 高晓飞)即墨有一种独有的花,叫“饽花”,逢年过节每家都会做一些,哄小孩吃或是带着走亲戚,是即墨的特产。这朵即墨土地上孕育出的“花”就是由榼子印出来的。近日,记者在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见到了王家葛村榼子传人王丕文,看他雕琢出的现代观赏榼子,听他唠唠咱即墨特有榼子的前世今生。

  榼子,学名叫“果模儿”,方言里念“ka子”。最经典造型的五个一套,叫做“福禄寿喜”,元宝造型里刻“福”字;葫芦取其谐音,花纹里刻“禄”字;寿桃代表“寿”,莲蓬里刻“喜”,还有一个是鱼造型,表示连年有余。近日,记者慕名来到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见到了葛村榼子的传人王丕文。据介绍,王丕文在继承传统实用榼子的雕刻技术上加以创新,制作了净里(不加外框)小到直径4.5cm的袖珍榼子、正常大小的挂式榼子和大到直径53cm的大型榼子。

  “大约200多年前吧,我们村是当时周边地区的一个经济中心,从南方来的一个老汉在我们村生产压面模具卖。”王丕文讲述了老辈儿流传下的故事,南方老汉在王家葛村停留了3个月后离开,将随身带的一套铁制工具留了下来。“我的祖辈因为经常看老汉做模具,本身又会木工活,手巧,就自己慢慢琢磨,增加了像寿桃、元宝等等喜庆的造型,将手艺一辈传一辈留到了现在,这就是榼子的来历。”王丕云说,以前全是光头饽饽,谁家过年过节的走亲戚时带着造型吉祥的饽饽都倍儿有面子,所以榼子和饽花就慢慢地流传开了。

  “我们村(即墨市龙山街道办事处王家葛村)是目前青岛地区唯一生产榼子的地方。”王丕文自豪地讲。在王丕云的工作台上,记者见到了数十个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榼子。寿桃、猴子、葫芦、莲蓬、枫叶、柳叶……全都是手工制作,雕刻精致,光滑细致。

  制作榼子并不容易,要用到大小锯、刨子、木锉、手锤等27种工具,经过晒木、模墩、画样、气蒸、雕刻、磨光等10多道工序才能做好,而且在木料的选材上也很严格,只能是梨木、苹果木和山楂木,因为这些果木无毒、不掉色,而且软,不破不裂。

  “葛村榼子作为咱们即墨民间传统技艺一直保存得较好,没有失传断代过,它的制作工艺是对即墨民间技艺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胶东地区民间木雕技艺的典型代表,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王丕文说,因为葛村榼子造型质朴,花样繁多,图案采用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方法刻成,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装饰性,已经成为即墨的代表性特产之一。

  作为传承了200多年,承载了即墨历史文化的榼子,如今的状况如何呢?“现在不光是实用了,还能做装饰品观赏用。”王丕文向记者展示了他做的装饰用榼子。“现在榼子的销量很好,可以说是供不应求。”王丕文说。虽然榼子销量好,但王丕文依然很担忧,“我们村现在就剩十几个人会做了,手工做榼子时间长又累人,年轻人都不喜欢学。”王丕云怕传了这么多年的技艺会消失,怕即墨再也见不到手工细致雕刻的榼子,流失了即墨的民间传统技艺。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久久
-

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