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内脱节、眼光挑剔成为“海带”的硬伤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一路披荆斩棘、从国内飞到国外又一路“杀回来”的海归变成了“海带”?对此,不少留学生及专家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是海归回国找工作时最大的“绊脚石”。
《报告》显示,不熟悉国内就业形势是海归就业的主要劣势,半数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以及“回国时间晚,错过校招季”。
硕士毕业于英国某高校的丁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就读金融专业的她总听周围的亲朋好友说,在国外学这个专业回国最好找工作了。在这一年多的研究生生活中,忙于学习、旅游、参加各种活动的她并没有过多关注国内的就业市场,只是觉得“回来一定能找到一份工作,先抓紧时间在英国体验生活吧”。
去年9月一毕业,丁诺赶紧回国,却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一些企业的网上申请,甚至笔试和“一面”,这让丁诺备受打击。在家人的帮助下,丁诺赶紧进入一家银行开始实习,直到今年3月,丁诺不断地网申、投简历、笔试、面试。
这样的经历不仅让沉浸在异国生活的丁诺十分迷茫,一轮轮的被拒经历也让她感到,找不到工作比当年收到申请学校的拒信还要痛苦百倍。“因为在英国读研的时间很短,我的实习经历也没有国内的学生丰富,在国外的实习经历认可度低,回国实习对当时的我来说实在成本太高了”。
而对于毕业于法国某大学的徐薇来说,自己的提前规划让她没有错过回国工作的机会,但她却为此付出了很多。
“当时为了回国实习,有一次我突然收到一家驻外机构在北京实习的面试通知,于是我马上回国,光机票就花了两万元,一周之内往返北京巴黎,就像打了个‘飞的’,同学都觉得我疯了。”徐薇说。
这次疯狂的经历让徐薇得到了这个实习机会,也让她顺利留在这个机构工作。然而,长期的加班换来的只是一份不高的固定工资,和在法国两三年的学费加生活费相比,“不知何时才能把那时花出去的学费挣回来”。
对于自己的出国留学经历,不少海归都是引以为豪的。这样的自信和骄傲,让海归在国内找工作时更加挑剔,有时甚至会“眼高手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校友会一位代表表示,海归回国就业优势明显,“但是有些人对自己定位不明晰,导致了最后对国内的就业市场不了解,所以回国之后找工作困难。”
海归在就业时的挑剔,不仅表现在职位、企业发展、薪资等各个方面,还表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希望在一线城市工作。而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看不上”二三线城市,而是他们认为,这是唯一的选择。
在英国某高校读研归国、如今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蒋恬恬表示,“之所以选择在北京工作,是因为在二三线城市,能用到我在英国收获的经历、眼界、能力的机会太少。相比之下,还是一线城市国际化的机会多一些,也更容易接纳海归。”
留学的价值不能仅用薪资衡量
“海带”群体的不断扩大,不仅引起了网络舆论的关注,也让正在海外求学的,以及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心态发生了动荡。随着国内高校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加上不少学校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很多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同样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这对海归来说,更是一种冲击。
北京某高校硕士毕业生刘熙曾经在考研还是留学这件事上纠结很久,她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由于本科时学习小语种专业,自己一直以来是打算出国读研的。然而,这几年海归的就业形势不太好,自己也没有留在国外长期生活的打算。大三下学期,她“悬崖勒马”决定考研。
“反正无论如何都是在国内就业,衡量了一下,与其花家里几十万元‘投资’留学这件事,不如好好考研换个专业,丰富自己的经历。这样下来不仅省钱,有一个更具认可度的国内名校学历,还能收获一群志同道合的研究生老师和同学。”刘熙说。
至于失去的海外经历,刘熙表示,自己也没有丢掉外语优势,“读研时学校里有很多出国交流的机会,我也参与了不少外国的学术活动和实习,觉得自己啥也没耽误。”
海归变成了“海带”,留学真的就是一个赔本的买卖吗?对此,不少曾有过留学经历的人表示,留学的意义不仅是换来一个高薪工作和一个海归的光环那么简单。
蒋恬恬如今的工作单位,薪资待遇和她的英国同学比起来“让人有点尴尬”。什么时候才能赚回来那一年多花出去的几十万元?她觉得“不知道得用几百年”。但是对于那一年多的留学经历,她表示它的价值是不能用自己现在的工作待遇衡量的。
“我真的很感谢父母可以让我在20多岁的年纪有机会出国看看不一样的世界,这给了我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我有机会体验到在国内感受不到的各种经历。”蒋恬恬表示,从这一点来说,父母们是最伟大的,可以不计风险和回报地花一大笔钱让自己的孩子出国深造。
“虽然最终我还是回国了,但是我的整个人都脱胎换骨了,这还不是留学的价值吗?”蒋恬恬说。
在张楠看来,开阔眼界是留学最大的价值。“我不想被眼前的事和周围环境局限了思维,毕竟待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很难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种可能。”
张楠说,“我和我父母都相信,出国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接触不一样的人之后一定会有某种改变,也许是自学能力,也许是语言能力,也许是更包容,也许是更独立,虽然说不出是什么,但不妨出去看看。”
说到底,“海带”或许只是海归心里迈不过去的一个坎。张楠认为,“‘海带’的理由千千万,说服自己不工作是很容易的,暂时的‘海带’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一直待着,要么降低期待找个工作,要么抓紧提高自身能力。”
“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期待太高,或放不下过去。”张楠说。(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