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蕊给孩子报培训班一年的花销)
如果按照冯蕊所报各课程的均价250元/小时来计算,刘思思所提到的报课最多的学生,一周报18节课,一年的花费则高达20万。
在业内人士尹老师看来,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仅仅是文化课培训班的费用,占家庭总收入的10%-20%是很正常的。随着一对一、小班制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愿意选择针对性强的辅导,这也就意味着孩子的辅导费在家庭中的支出占比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经济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家庭。
尹老师介绍,曾经有一个女孩在升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突击辅导,“她爸妈都是卖菜的,交学费的时候是拿着块票儿(零钱)去交钱”。
“什么都不怕,就是怕比”
即使每家每户的经济状况不一,但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起跑线在哪儿呢?”
在刘思思看来,或许起跑线就在比较中,家长想要孩子比别人快一点、再快一点。“你可能觉得想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但你看到其他家的小孩都已经能用英语演话剧、钢琴八级、举办画展,不可能不被触动,什么都不怕,就是怕比”。
培训班的老师刘乾介绍,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妈妈是一位高管,有一次,小女孩在跟着妈妈与公司一起到滕王阁出游时,随口说了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顿时让她妈妈觉得特别有面子,觉得学习特别有成果,回来就给孩子加了课时”。
“全民都培训班,就是想要争取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刘乾说,从河北、延庆到海淀来学习的孩子同样也存在,他们或住在酒店里、或住在亲戚家,只是为了能够跟着更好的老师多学点东西。与大多数人相反,高淳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慢一点、稳一点。孩子刘钰明年将要面临上小学,许多家长已经把孩子从大班转到学前班,让孩子提前习惯小学的教学模式、了解一年级的知识内容。
但高淳只想让刘钰会一点儿,不用会太多。她认为,这样的话,等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课程并不是完全陌生的,有一些熟悉,又有一些挑战,有助于他更专注的学习。
但是这个尺度怎么拿捏,怎么样才能恰到好处,她在纠结。同样,冯蕊也是纠结的。
冯蕊已经有四十多岁,她自认为曾经接受的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孩子当下的学习环境,她一直在摸索着哪些是更适合孩子的课程,探索怎样能够把孩子培养的更好,在还没有确定的目标之前,她选择了大多数人的方法,报更多的班,尽可能扩大孩子的接触面,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是花钱、奔波,她觉得值得,“贵就贵吧,谁知道以后哪个会对她有用,能学一点就是一点,学总比不学好”。但她也会怀疑,这样做是否合适,孩子是否太累,是否吃得消。
刘叶是一所公立小学的老师,他说,尽管现在三令五申的在给孩子减负,但对家长来讲,减负意义不大,他认为,减孩子的负担,就是减家长的安全感。学校给孩子减负,有的家长就开始往上加,培训班是他们很好的选择。只要有家长开始给孩子加课,别的家长自然会跟着再加一点,生怕孩子落后。
“一二年级不努力,三四年级拉开差距”,冯蕊还没想清楚下一步会怎样培养女儿,但她当下能做的,只能催着女儿快点,再快点……
(文中姓名均为化名)
文/隋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