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年出险5次保费翻倍 青岛保监局:新政未出台

传年出险5次保费翻倍 青岛保监局:新政未出台

    “5月1日起,省内保险公司将实行新的车辆保险费率政策,出险2次的保费上浮25%、3次的上浮50%、4次的上浮75%,5次的保费翻倍。”近日,在微信朋友圈中一篇文章被大量转载。这个帖子让很多出险较多的车主紧张万分。对此青岛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车辆保险费率政策尚未出台,此谣言估计是保险业务员为促销而传播。

    说法:具体车险政策还没到市一级

    20日,车主孙先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了朋友转发关于车险费率调整的帖子,除了年出险五次后第二年保费翻倍之外,还提到了“7月28日前车险到期的都能在5月1日前续保,请各位朋友根据你车辆出险的情况尽快续保,避免5月1日后多付保费。”

    看到消息后,孙先生很紧张。“我现在的车险6月中旬到期,今年已有一次违章记录,这会不会也受到影响呢?”而在记者的朋友圈中,也收到了一位中国人保业务员的“费率调整通知”:“现在咨询车险业务的市民非常多,如果要办理的话尽快来找我,费率调整之后就要多花不少钱了。”

    记者在微信、微博中看到,除了中国人保之外,还有不少公司的业务人员转发了此类的费率调整帖子。

    “这是谣言,具体的配套执行政策都还没有传达到市一级。”青岛保监局一位负责人表示。此外,她认为微信转发的内容“太片面”。“影响车险费率的因素很多,并不只是出险次数这一项。”

    分析:网传信息疑是保险营销手段

    不久前,中国保监会发布《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规定从4月1日起商业车险改革正式启动,青岛是此次车险改革全国六个试点地区之一。现在已是4月中下旬,但新车险费率迟迟未执行。

    “现在私下里传言很多,小道消息也很多,不过像孙先生这种出险比较少的车主,应该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岛城一家大型财险公司的负责人私下表示,现在一般年出险两次以上,第二年的保费费率才会上浮。

    据一位外资保险公司驻山东地区的负责人宋经理透露,不论是寿险保险公司还是财险保险公司,在年底或者是政策调整等关键时期,都会通过“非官方途径”散布一些“产品即将停售”、“价格即将上涨”等虚假消息这类“饥饿营销”的方式来诱导市民抢购保险产品。

    而青岛保监局也表示,这类费率调整的小道消息,很可能是保险公司为营销目的向外散布的。

    透露:真方案正在完善,近期会出台

    “青岛作为车险费率改革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相关的政策方案正在制定过程之中,近期就会正式公布。”青岛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车险费率改革后,商业车险价格将总体趋于平稳,低风险车主将会享受到更多的优惠。

    青岛保监局财产保险监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新的车险费率体系中,根据公司的经营成本不同,基础费率将会有差异。此外,各家保险公司的费率浮动范围也将进一步放开,车辆信息、车主信息,如车辆类型、安全行车记录等都会被利用到定价模型中。

    至于新版车险费率实施后,市民究竟能省多少钱,该负责人表示,需要根据青岛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定,保监局会在之后的费率改革具体实施细则中详加论述。不过,记者了解到,财产险公司可以同时使用示范条款和创新条款,在向保监会报备后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调整系数,这将大大突破车险费率7折限制。

    而在此前,保监会财险监管部主任刘峰曾就车险改革公开表示,车险费率改革的目的是使风险和费率相匹配,把商业车险的产品定价权交给保险公司,把产品选择权交给车主。对此,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学宁认为,这表明国内车险将由“定价从车”进步为“从车+从人”。

    牢记“八项注意” 可避网络骗局

    据新华社4月20日电今年3月初,一知名艺人被曝因信息泄露被骗800万元,在这之前也有多位明星都曾遭遇过“诈骗门”,生活在聚光灯下的这些影视明星尚且轻易上当,普通网民遭遇各种网络诈骗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

    那么,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如何避免遭受网络诈骗呢?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安全专家建议广大“网购族”,使用网银信息、身份信息、网站账户和密码等个人信息数据一定要谨慎,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以避免轻易被诈骗。这些良好习惯,网络安全专家将其归纳为“八项注意”。

    一是给自己的电脑和手机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杀毒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二是进行网银、支付宝操作时,要确保使用安全的浏览器和登录正确的网址。

    三是在网上购物,要选择正规、大型电商。设置复杂支付密码,并定期更换,最好选择“密码+校验码”双重验证。

    四是在网站注册账号时,只填带*号的必填项,尽量提供最少的信息。

    五是不随意打开陌生邮件,尤其是带附件的邮件或者声称中大奖的邮件。

    六是尽量别“蹭网”,公共场所的未知WiFi一定不要链接。

    七是不要把个人敏感照片、数据上传到云端。

    八是尽可能不要在网站上以全部明文方式公开自己的姓名、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等信息。(记者 姜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