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每百人就有三人痛风 都因这三种基因作怪

    青岛,是全国痛风发病率最高的城市,每百人中就会有三人备受痛风的折磨。患者体内究竟有哪些基因易感痛风?痛风的发病机制到底是怎样的?在今年之前,全世界也没有答案。青大附院代谢病科主任、山东省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李长贵带着他的科研团队历时五年,辗转全国各地筛查患者,建立了目前国际上最大的痛风遗传资源样本库,终于找到了3个痛风易感基因。日前,记者走进省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了解到在那些枯燥的课题研究背后的故事。

    从60万个基因中筛查“可疑对象”

    “一直以来,临床医学界都认为高尿酸血症是导致痛风病的高发因素。可是我干临床这么久了,发现只有不到2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最后会引发痛风。这其中,一定和患者自身的基因有关。”从2002年山东省将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设在青大附院开始,李长贵就牵头组建起了痛风病的科研团队,他们一直在苦苦追寻痛风的发病机制,但翻遍了国内外的医学文献,都没有找到答案。

    2010年,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李长贵脑中定型——他要找出痛风病的致病基因,为预防和治疗痛风探寻更精准的策略。不过,这个想法实现起来可不容易,一方面基因的筛查需要大量的样本,仅以青大附院就诊的患者为样本显然不够,他们在繁重的医务工作之余还要外出寻找更多的样本资源;另一方面痛风易被误诊,很多痛风患者都被当做风湿性关节炎,从而导致研究方向的偏离。于是,李长贵带领47人的课题组首先立足本省,采集了1200名痛风患者和1200名正常人的DNA样本,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法,初步建立了一个汉族痛风病例样本库,入库的每个样本都是李长贵亲自诊断的结果。最终,他们从60多万个基因变异位点中,找到了可能导致痛风的最可疑的59个位点。

    为研究痛风义诊走遍全国

    2010年4月,从青海来青岛出差的常某痛风发作,四肢关节全都肿得不像样子,不得不坐着轮椅到青大附院就诊。李长贵帮他缓解症状之后,常某感慨地说:“我这毛病以前常犯,严重的时候一两个月都好不了。李大夫,你要是能到我们当地去给我们看看病就好了,我们那里得痛风的可多了。”听了这话,李长贵心中一动,之前他们课题组在山东筛查出的基因位点还是个粗略的结果,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为了取得更多的样本,使研究的人群具有多样性,从而确保课题的科学性,李长贵决定用义诊的方式在全国多个痛风高发的城市进行病例筛查。

    2010年8月,李长贵就带着课题组奔赴青海格尔木,当天闻讯来排队就诊的达两百多人。此后,每年他都会去青海义诊一次,不仅给当地人看病,还带着自费购买的治疗痛风的药物。有时候,在格尔木义诊结束后,他们还会再往新疆地区深入一些。这些年来,他们义诊的脚步走过黑龙江、山西、陕西、四川、上海等多个痛风高发的省份。一些偏远的县城因为生活条件较为落后,夏天的夜晚他们会被蚊虫叮咬得睡不着觉。某次,他们在一个乡镇义诊,结果五六个人集体食物中毒,上吐下泻,但他们还是坚持工作了一个星期,完成百余例病例筛查。

    迄今为止,李长贵带领课题组收集了原发性散发痛风患者9000多例、原发性痛风家系(即一家三代皆有痛风)1300余个、三口之家患痛风样本1200余个、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样本10000余例以及对照的健康人样本20000余例。通过在这些样本中的反复比对,课题组最终发现了位于3个基因上的4个位点是导致痛风发作的基因密码。

    未来测痛风只需患者一滴血

    “我们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只是痛风的生化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又携带了这三个基因中的任何一个,就是痛风发作的高致病风险。”李长贵对记者解释说。今年夏天,这个研究结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科学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通讯》上面,引起了国际关注。而前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向李长贵教授主持的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新发现痛风易感基因的验证及其致炎机制研究”提供科研经费,确定其为国家级重点项目。

    不过,找到基因密码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李长贵和他的课题组下一步要做的研究,就是这些基因通过什么作用机制来引发痛风。据介绍,目前的痛风治疗方式是“治标不治本”,只是降低血尿酸和镇痛治疗,特别是镇痛治疗副作用很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脱发、皮肤溃烂、肝肾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症状。而新的研究,就是找到致病基因的“信号通路”,从而实现“精准医疗”。

    “五年之内,这项研究就会完成。”李长贵向记者描绘了一幅未来的场景:只需患者一滴血,就可以在特制的检测芯片上测定是否携带致病基因,然后由医生帮其阻断“信号通路”,提前预防痛风的发生。同时,相关的靶向药物也会研制成功,可以精准地调控这条“信号通路”而不伤及人体的其他免疫细胞,从根本上治愈痛风。(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王 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