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三城联动”大城市构架成型

    原标题:“三城联动”大城市构架成型

    青岛加快建设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大都市

    建置一百二十余年的青岛,从未像今天这样心怀广阔,昂然前行。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跳出胶州湾的小格局,着眼全域的大视野,在“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这一全新空间战略搭建起的阔大舞台上,青岛瞄准加快建设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大都市这一目标,开始了触及城市灵魂的格局重塑。通过几年的努力,一个框架布局更加明确、综合功能日益提升、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正步入现实。

    “全域统筹”重构大青岛的框架

    一直以来,构建“大青岛”都是这座城市最为执著的梦想。

    上世纪90年代,市政府东迁,青岛跳出狭仄的老城,建设了全新的“东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港口和经济重心西移、北部区域开发建设,城市在西跨、北拓中,框架进一步拉大……

    而“全域统筹”概念的提出,则让城市今后的扩展、拓张有了更为清晰的总体设计。“通过启动实施新一轮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青岛首次把眼光放到全域。视角的转换,视野的放大,不仅改变了看待城市的空间尺度,更是强烈地冲击着城市的思维格局。”一位青岛城市观察者这样评价“全域统筹”的价值。

    这座城市,被再次认识,被“重新发现”。

    曾被长期“边缘化”的母亲河——大沽河,重归城市舞台的中心。这条在青岛境内长达140余公里的河流,穿行于城市辖区广袤的北部。流过莱西、平度、胶州、即墨、城阳五区市,串起50个镇(街道办事处),流域面积4781平方公里,占到市域总面积的45%,流域人口约占青岛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多。

    在全域视野中,在宏大的棋局中,大沽河的战略地位陡然浮现,不再可有可无,它既是大青岛的生态中轴,又是北部区域的发展主轴。伴随着2012年2月8日至2015年10月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大沽河华丽转身,不仅疏密有致地勾连起青岛现代农业的品牌长廊,舞动起山水相逢的生态绿轴,也形成了空间上优化重塑、产业上梯次布局、结构上南北呼应的发展新矩阵,将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大青岛北部区域的崛起。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配置,也在“全域”的概念下跳出狭隘的主城区概念,得以重新布局。以教育为例,2012年,在结合全市城市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背景下,青岛启动青岛实验高级中学、青岛外语学校(九中)、青岛美术学校(六中)、青岛十九中新校区、青岛三十九中新校区等5所高中的新建。新校区将于明年投入使用。届时,不仅教学环境和教学规模显著改善,也将扎扎实实地提升城阳、西海岸和即墨的教育水平。

    医疗资源同样在全域的布局中得以提升。2012年以来,位于即墨、莱西、平度、胶州四市和城阳区、黄岛区几所县域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均实现新增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县域居民的就医条件。

    交通、市政设施、养老助残、社区服务,公共文化体育等,无不如此。一个协调、平衡的覆盖全域的全方位的服务、支撑体系,正在渐渐成型。

    “三城联动”打造

    宜居幸福家园

    心中的青岛那么大,现实的青岛却曾经那么小。多年来,沿海岸线布局的城市结构让青岛人对老城区有着极度的依赖,“宁要市南一张床,不要北部一套房”的置业心态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然而,近几年,在“一轴、三城、三带、多组团”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的引领下,青岛着力推进环胶州湾的东岸城区、北岸城区、西岸城区三城联动。通过一系列配套设施建设,三城正依托各自特点,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中心城区,共同打造出宜居幸福的新家园。

    魏建波从未像今天这样愉快的工作生活,作为海晶化工搬迁至董家口后入职的一名机械设备维修师,从泊里走出的魏建波对能在家门口找到对口的工作兴奋不已。“我上学时学的是机械专业,原来家门口没有适合我专业的工作,就在外面漂了两年。一年前看到海晶化工在我们这边建厂招人,就投了简历。现在离家这么近,每天都能回家住,而且工资比以前多两千多块钱,非常满意。”

    在西海岸新区泊里镇,机会的增多吸引了越来越多像魏建波一样的人回家乡就业创业。而依托于“十二五”董家口港城开发建设加速,重点发展港城配套需要的制造业、服务业,泊里镇也从五年前的农业小镇,跃身为特色鲜明的小城市。泊里镇党委委员邵珠山告诉记者,今年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全镇的财政收入预计可以达到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3万元,分别是2010年的7.7倍和1.4倍。

    北岸城区的改变或许更大。按照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全新定位,这里计划统筹布局公共服务和管理、文化、会议、金融商贸、医疗医学和体育中心,重在做高做新。目前,青岛中学、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和青岛市民健康中心项目已经开始基础施工,市科技馆项目、会展中心项目、青岛文化中心项目、旅游服务中心项目、红岛绿洲湿地公园项目和北部新城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计划于明年开工建设。全部完工后,北岸城区的城市功能将更加完备。

    东岸城区也在不断的建设中更加宜居。近几年来,这个全市行政、文化、金融、商务、商贸、旅游度假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实施城市空间转型发展,彰显青岛历史文化特色,着力加快有机更新、改善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病”问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路更平了,景更美了,居民生活也更加舒适。

    “一谷两区”引领

    城市战略地位跃升

    在全新的空间布局中,蓝色硅谷、红岛经济区、西海岸新区的设计可谓点睛之笔。然而就在四年前,却极少有人知道,“一谷两区”将给青岛带来怎样的改变。

    在“十二五”的收尾之年,在“蓝色经济”大行其道之时,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正是这先人一步的布局谋篇,为青岛这座因港而生,因海而兴的城市发展赢得了巨大先机,抢得了绝对先手。在“一谷两区”的带动下,一个更符合“蓝色经济”发展的空间平台横空出世,引领高端“蓝色资源”在岛城加速汇聚,迅速成长。在这个过程中,青岛的城市战略地位也实现了大幅跃升。

    在蓝色硅谷,世界七大海洋科研机构之一,全国唯一的海洋类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日前正式启用,它不仅整合青岛本就深具优势的海洋研发资源,更是站在国家层面对全国乃至全球海洋科研力量的整合。在此之前,中国走向深海、走向“深蓝”最前沿的阵地——国家深海基以“蛟龙号”母港的身份接受了世人的检阅。

    在红岛经济区,国内海洋工程装备龙头企业——中船重工被“高大上”的平台所吸引,带动旗下的710所、714所、716所、719所、725所、602院等研发机构纷纷进驻……

    在西海岸新区,中德两国政府共同打造的中德生态园肩负直面全球经济发展的困局,探索最前沿的生态化经济模式的使命。人与自然、产业与环境、社区与厂区如何平衡?这些指向未来、指向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追问,将在这里,寻找答案,得出示范。

    高端资源汇聚的同时,更是将创新的因子集聚化地引入城市。在经济步入“新常态”,传统的靠投资、靠资源驱动的发展模式,已无力抵御下行的压力之时,鲜明的创新驱动的发展特质,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强力引擎。

    “一谷两区”则用完美的循环曲线为城市的创新者展示着成果转化的路径。

    蓝色硅谷是高端研发的重镇,聚合起全球蓝色研发资源,是创新的源头。红岛经济区,则以科技服务业为发展的重点,凭借日益完备的创新创业体系,成为这座城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绝佳平台。西海岸新区,则是“先进制造”的高地,大规模的产业化,全新的工业4.0,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坚实的支撑。从研发、孵化、到产业化,各种相关资源已经在这条循环曲线上“各就各位”。一个实验室的成果,甚至一个创新的念头,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培育的苗圃、孵化的空间,以及壮大上市的路径。

    因为有了这条循环曲线,青岛的创新创业有了现成的发展路径,进而形成源源不断、澎湃喷涌的内生动力,成为这座城市经济成长、壮大的核心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