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舆情频道>头条> > 正文

兜兜转转 红岛两大中心“咫尺天涯”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刘涵哲 2019-11-07 10:57:30 字号:A- A+

“从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北门到青岛市民健身中心北门,几百米的路,我带着外地来青考察的朋友转悠了40多分钟,愣是没到达目的地。建得这么好、体量这么大的项目,周边的道路以及其他设施配套却跟不上,着实让人堵心。”日前,本报记者接到市民王先生反映,“不久前,外地朋友来高新区考察投资环境,想到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和青岛市民健身中心,我便带着朋友前去考察。两个中心之间也就一公里的路,竟走了40分钟。”

从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公交车站到青岛市民健身中心的人行道不连续

关于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周边道路的问题,本报6月14日曾刊发过《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卡”在路上》,聚焦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和青岛市民健身中心周边路网不完善,火炬路通行条件差等问题。近5个月过去了,记者再度前往探访时发现,火炬路依旧拥堵,通行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从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到青岛市民健身中心没有人行道可以走。

从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北门到青岛市民健身中心没有人行道,市民只能从堆在河道上的垃圾路上往返

“前些日子,会展中心举行展会,参展商住在健身中心里面的酒店,他们到会展中心不是踩着一些建筑垃圾上来回穿行,就是趁着车不多的时候,穿行车行道。”一位反映问题的市民告诉记者,“这两个大块头的建筑物真可谓是‘咫尺天涯’,可以说紧挨一条路上,但走过去却要费九牛二虎之力。”

11月1日,记者从高新区创业大厦公交车站出发,来到新韵路车站,换乘唯一一路能到达的779路公交车前往红岛国际会展中心站。

出发前,记者拨打96650交运集团服务热线得知,779路公交车上下班高峰期发车间隔为20分钟到30分钟一趟,而平峰期上午9点到下午4点的发车间隔则为一小时一趟。该路车设有新韵路、火炬路岙东路、红岛国际会展中心三站,中间经过青岛市民健身中心,但没有设立站点。

“也有乘客反映过青岛市民健身中心应该设上一站,我们是驾驶员,设站的决定权不在我们。”驾驶员告诉记者,“如果要去青岛市民健身中心,只能从红岛国际会展中心车站步行过去,两个中心大约相隔1公里左右。”

红岛国际会展中心、青岛市民健身中心是红岛的两大中心,在火炬路以南比邻而建,占地面积分别为28.6万平方米和36.5万平方米。记者从地图上搜索发现,从位于红岛国际会展中心西侧的779路公交车会展中心站步行到健身中心,距离为1.3公里,步行需要19分钟。而从会展中心北门步行到市民健身中心,距离为900米,步行需要13分钟。然而,记者实地体验后发现,由于路况复杂,路上的耗时远远不止十余分钟。

记者步行时看到,由于设有人行道,779路会展中心车站到会展中心北门这一段路相对好走,不过,人行道被横断成几段,中间杂草丛生,还有不少砖块缺失,裸露出地面下的钢筋,让人心中不爽。“这里行人过不去,你要走就到马路上走。”在一处巨大的断裂面面前,有人提醒记者。

途经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北门继续向东,道路愈发艰难起来,记者甚至只能借道火炬路的车行道。火炬路上车流量密集,不少车辆是大型货车。记者在往来的车流以及车辆压着多条减速带发出刺耳的声音中穿行,在连续四辆大型货车擦着记者衣服而过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隔离墩的空隙,进入到会展中心与健身中心之间一条还未正式开通的南北向道路上。“这里应该有个入口。”凭着对一般体育设施的了解,记者在心里做出判断,可从头找到尾却一无所获。眼看着“青岛市民健身中心入口”的蓝色牌子近在眼前,记者只能“望口兴叹”。

一位途经此地的市民告诉记者:“从会展中心到健身中心没有人行道能走,你可以从那边倾倒到河道里的建筑垃圾堆上过去。”在这位市民的指点下,记者发现健身中心旁的河道里有倾倒的白色建筑垃圾以及泥土形成的两条道路,河对岸健身中心一侧的草坪已经被过往行人踩出一条小路。沿着这条建筑垃圾堆成的路,再翻过绿色防护网,记者终于到达青岛市民健身中心院内。记者看了看时间,用时52分钟,走得十分“曲折”。

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和青岛市民健身中心的通行条件让这两座北岸城区标志性建筑“逊色”不少。“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和青岛市民健身中心这两个建筑建得漂亮,实打实的‘高大上’,可周边的交通设施太让人失望了,给这两个地标性建筑减分不少!”一位曾经参加过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展览的企业界人士向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既然两大中心建起来了,就应该加快周边配套的速度,不然,带给客商的感觉太给青岛丢分了。”

记者点评:路网配套需跟上项目建设

作为地标性建筑,大手笔投资建设的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和青岛市民健身中心对北岸城区有着特殊的价值。尽管是阶段性问题,两个大项目周边糟糕的交通状况也应得到足够重视。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城市而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就是粮草,需要置于优先位置发展。路网的“慢行”、系统性建设的缺位,使得大项目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这不仅影响其利用率,也会招来外界的不良评价。

要改变这一点,在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发力不可或缺。一方面,规划中道路和景观建设需得快马加鞭,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力争追赶上大项目的建设进程;另一方面,对于“大建设”覆盖不到的“小细节”,相关部门应该向管理要成绩,通过在细微处制定优化方案,系统性地提升大项目周边的环境品质,让其成为高品质城市建设的“先行区域”。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邱正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

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