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体关注热点综述
3月29日至4月6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国内近百家网站/平面媒体和新浪微博进行了实时监测,并对舆论关注的反腐领域热点事件进行了梳理。“哈尔滨公款吃喝现象回潮 豪车遮牌停洗浴会所”受到媒体和网友高度关注。
表一:舆论重点关注排行:
(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排名权重:媒体报道60% 新浪微博40%)
二、反腐新闻一周概述
涉及反腐倡廉、党纪作风建设的全国性新闻在领域和地域的分布上呈集中趋势,广东和浙江是近期涉腐案件高发区。随着两会落幕,高层表态和落地政策出台的消息不断减少,反腐案件却曝光频繁,媒体报道和网络监督自下而上成为反腐案件曝光的主战场。媒体监督力度也空前加强,甚至在本周出现了网络举报和媒体主动监督平分秋色的局面。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多次发文监督中央“政府要过紧日子”和“厉行节约”的政令执行情况,三公预算、公款吃喝和公车使用情况是新闻关注的高频词。
表二: 涉腐舆情分布一览
表三: 涉腐案件曝光情况
三、一周话题
本周,官员情色腐败案件和政府“三公”整治最为媒体和网友关注,其中前者相关案件为“温州市委秘书长被曝给婚外情女子20万后分手”和“广东韶关副市长尚伟受贿包养情妇被开除党籍”,两则新闻都呈现爆发性关注特点,舆情迅速高涨之后又迅速回落。舆论对后者的关注度则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哈尔滨公款吃喝现象回潮 豪车遮牌停洗浴会”等新闻相继曝光,网友热议不止。两会热情虽然逐渐回落,如何贯彻两会精神,做好“三公”治理,推进机关厉行节约却成为本周焦点话题。
1.话题概述
4月1日,媒体报道,黑龙江哈尔滨高档饭店扎堆的“吃喝一条街”,春节前后在中央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影响下清静了不少。可近日,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现象又有抬头。洗浴会所对面停车场停满各种豪车,车牌用免费停车牌子挡起来。而此前,中国人民大学的调研发现,一些政府预算中“其他支出”数额巨大,最高能占本级支出40%左右。某市2011年一般预算支出中,“其他支出”达146亿元。随后,南京等地公车扫墓,顶风违纪,遭媒体持续曝光,三公经费说不清道不明,公款吃喝和公车违规使用再回潮,前者为本,后者为标。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会议上指出,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上紧日子,越节俭才能越得民心。节俭从政不应是纸上谈兵成空话,在勒紧政府裤腰带上动真刀真枪必须标本兼治。
表四:本周涉及“三公”整治的报道
2.“公款吃喝”乱象何以再回潮?
权力运行机制不健全。中央政策之所以贯彻不力,究其根本是权力运行机制不健全,请客吃饭公款接待领导就能讨好上司获得升迁机会,酒桌上行使权力,怎能不让基层官员趋之若鹜?
监督机制缺失。 “崽卖爷田不心疼”,官场挥霍奢侈之风盛行,正因为花的不是自己的钱,纳税人又无法监督,花别人的钱享自己的福,何乐而不为?扬子晚报评论员曾公开表示,公款吃喝之所以屡禁不止,就因为官员享有自由支配公款的权力不受监督。没有监管,请吃又能仕途高升,不用自己掏腰包,还能过过嘴瘾,一举多得。
惩处配套措施缺乏。严禁公款吃喝之所以总是演变成“一阵风”,还因为“严禁”二字没有配套措施支撑。网友杨金溪发表博文提出,对于公款吃喝,不能搞批评了之,退赔了之,现在就是因为没有为“严禁”二字制定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才导致哈尔滨公款吃喝回潮,以此类推,其它地方回潮也是早晚的事。
3.以制度约束整治三公浪费
表六:观点倾向性
(抽样205条)
建立公开透明管理制度。釜底抽薪之策,在于公开透明的制度。对于公款使用,必须有一个详细开放的申请、审批、审计、监督的程序,以保证每一份公款都真正用于公务。四川新闻网发表奚旭初的文章指出,遏制公款吃喝,必须补齐制度的”短板”,实现预算制度的完善与公开,一在公开账单,管住钱财:二在专门设立三公消费的费用结算中心,实行三公消费与费用结算完全分离。
纳入法治轨道管理。厉行节俭,浅层纠风远远不够已经是共识了,尽管有远水不解近渴的嫌疑,但要避免重蹈治乱循环,还是要回到法治轨道上来。山东法策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法水就表示,要真正整治公款吃喝,压缩三公,可参考醉驾入刑的经验,将公款浪费严重的定为贪污罪或行贿罪,从法律法规上对公款乱吃乱喝者实行零容忍。
完善官员问责制度。将三公浪费和乌纱帽挂钩是整治浪费最便捷的途径,用吃香喝辣换仕途,估计没人敢尝试。网友“晴天安好”说,在“三公”执行阶段,如果不把公款吃喝和公车违规使用等转化为真实的风险和要命的惩罚,那么没有人会把公款吃喝当成什么严重的事情。
四、舆情点评
建设节约型政府,提倡厉行节约,严控制“三公”经费规模,严管“三公”执行情况均应是题中之义;而“三公”问题中公款吃喝和公车违规使用却屡禁不止,媒体和群众频发的质疑带给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在回顾本周“三公”的相关报道时,不难发现媒体和网友言论以负面评价为主,舆论普遍认为,哈尔滨现象全国普遍,各地机关奢侈浪费之风都有抬头现象,“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不严加整治,十八大之后,来之不易的治三公治理成果就有得而复失之虞。
在此次舆情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点现象是,除南京纪委对媒体监督做出正面回应之外,哈尔滨、安徽等地均未对质疑表态,包括“三公经费巧立名目”中“某市”随后被证明是北京市,相关方面也三缄其口,以沉默的方式压制了负面舆情。这说明,舆论虽然在不断曝光三公预算不明、公款吃喝回潮和公车违规使用的现象,并指出各种隐蔽的方式,但是这种监督依然给人末端监督之感,并未起到实效。扬子晚报发文指出,舆论只是看到了那些顶风作案者,而且看得没有那么清楚。舆论监督没有办法发现所有的问题,舆论监督的结果也未必如公众期待的那么有力。
这一现象需要引起我们警惕,节俭从政除了中央八项政策的高压和民间监督,制度层面和纪检等国家机关方面也应积极回应诉求,否则舆论监督将面临表达渠道不畅、惩处效果有限等问题,最终影响公众参与积极性。如全国人大代表朝克所言,唯有把群众的监督热情和巨大能量纳入制度的轨道,推进反腐制度建设,才能釜底抽薪、直指要害。(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