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已有"医疗专护"政策 每床每天补贴
2月17日,市南区人民医院,有市民前来咨询"医疗专护"服务 红十字老年护理院有200多张床位,青岛像这样提供"临终护理"的机构还有30多家
早在三十多年前,临终关怀服务被纳入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美国共有约3300个临终关怀项目,为95万垂危病人提供护理。而在青岛,随着老年人群体日益扩大,这样的观念慢慢被接受。青岛临终护理人员选择这样一份工作,除了要帮助老人减轻痛苦,还要处理自身的压力,“需要自身信念和政策支持”。
◎2011年,青岛市人社局下发文件,规定“可以让符合政策的老人,长期在医院享受医疗专护”,条件是:“因病情需长期保留胃管、气管套管、胆道外引流管、造瘘管、深静脉置换管等各种管道的”、“需要长期依靠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维持生命体征的”、“各种急症、重症或术后病情已趋于稳定但仍需长期后续治疗的”、“因各种原因导致昏迷,短期住院治疗不能好转的”、“患各种严重慢性病且全身瘫痪、偏瘫、截瘫并且生活不能自理的”。
◎这项政策的服务对象为:“退休参保人员和城镇老年参保居民”,政策制定后,凡是开展临终护理的机构,都享受每个病床每天170元的补贴。
◎目前青岛已经在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市南区人民医院、湛海医院、解放军401医院崂山分院、青岛盐业职工医院、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青岛市交通医院、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圣德脑血管病医院、青岛湛海疗养院开展试点进行“医疗专护”,市社保局工作人员介绍,总共有病床大概500多个,现在青岛市大概有1984人次享受这项服务。
◎除了“医疗专护”试点医院,还有红十字老年护理院等30多家机构提供相关服务,床位数不详。
1 矛盾 护工留不住,家属还不理解
年轻护士:“把结婚的香水喷在口罩上”
2013年,市南区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在护理的老人去世后,嚎啕大哭。护士长告诉她:“你对老人有感情,这是好事情,但是你也得正确看待生老病死。因为咱们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除了和老人谈话、聊天,一起开心,更多的时候,护士们干的工作,在别的科室护士看来,“有点窝囊”,成天接触的都是老人的排泄物、呕吐物。
护士长向记者讲了一件事,“帮老人排便的时候,得一手推老人肚子,一手在底下疏导,这样就是护士趴着的姿势,各种臭味直接扑到护士脸上。一个年轻的护士跟我说,我都把结婚的香水喷在口罩上了。”
在护士长看来,干这项工作是辛苦,“这些护士真的挺不容易的,需要点理想。”而她想做的一件事情是,“真想多给她们发点钱,但是没有钱发,我只能平时多说好话,说好听点是感情管理,说白了就是笼络她们。”
家属责骂:为何老人越住越差
谭爱青院长经常面对一些责骂声,有人指着她大吼,“为什么住进来的时候还好好的,现在变更差了?”
2月17日,护理院的一名护工告诉记者,“干这份工作,面对的不仅仅是老人,更多的是家属、是老人的子女朋友。”有一次,一位老人的孙子孙女一起来到护理院,来责骂他们,“怎么我奶奶越住越差”?护工觉得,“老人因为老了,肯定身体会越来越差,但是没有我们的陪护,老人会恶化得更快。很多病人都是抬着担架来的,住上几个月,能慢慢地翻身。”
在这名护工看来,家属子女们不理解临终关怀、临终护理的概念,是让她最难解释的。“家属往往认为,我们交钱了,你们就得给我们看好,把护工当保姆,然后还得越照顾越好,其实临终护理,再照顾老人也没法康复。”但是,让她欣慰的是,也有在这个院区生活好多年的,“有的老人在这生活了5、6年了,觉得是我们的照顾让他们延续了生命。老人病危,我们陪在老人床边。老人去世了,我们为老人洗净遗体,穿戴整齐,铺好被褥,抬进寿棺,联系好殡仪馆,列队目送老人远去。”
谭美青在一份报告中曾写到:“我们天天与老人的痰液、脓液、鼻涕、呕吐物、大小便打交道,要看着老人遭受疾病的折磨,要承受老人过世的悲痛,还要面对一个老人身后无数个子女、亲戚、朋友、邻居、同事的查询和挑剔,甚至还要忍受个别家属不理解的辱骂和殴打。但是,许多老人需要我们的服务,绝大多数家属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决心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让人与人之间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馨,让社会更和谐。”
2 现状 有的试点医院“有人去世,才有空床”
2月17日下午,市南区人民医院6楼,一对中年男女在问询情况。6楼,是医院的医疗专护病房病区。
病房的医护人员听完记者的询问后,歪着头想了想,“这里不叫临终护理,不过也具备你说的那种临终护理的性质。”这个病区收治的病人是,“瘫在床上不能自理的、身上需要插管的、老人年龄大短期恢复不了,需要慢慢在病床上照顾的。”
这里有61张病床,“人满为患”。医护人员解释,“每天都有两三位来咨询的,可是我们只能回答,没有床位。你能有什么办法?就是这么多床位。”她回忆说“去年,因为这个病区5、6个老人去世了,才空出床来。现在,又快没有床了,还剩下一张。”
据统计,市南区人民医院6楼病区的病人,平均年龄82岁。老人一般来了住院之后,床位就满满的。“有人去世,才有空床。”让她遗憾的是,有人打电话来咨询病床,她回答没有。等过几天,有了病床,她再打电话给家属,家属说老人已经去世了。“等不及,老人就是这样。你再打电话,老人就已经过世了。”
因为拥有青岛本地医保的人员,可以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这里的费用相对较低,市南区医护人员介绍说,“只要有床位,大概每月花费1500元左右。但是也得看用药多少,(不包括护理费)”。
除了床位紧张,她觉得这项工作还得有点理想主义,她告诉记者,“有时候,医院收一些切管的病人,我们收了就是赔钱的,因为维持他生命的医疗费用很高,政策补贴是有限的。但是你能不收吗,你(不收)让她去哪?”
“再加就去走廊了”,这是医护人员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为什么不增加床位,她向记者解释,整个医院是270张病床,包括内科、外科多个科室,现在医疗专护病区就61个床位,“怎么再加,医院也得保有自己的正常医疗秩序吧,不给其他病人看病了吗?”
3 政策 青岛有“医疗专护”补贴,共10家医院试点
2月16日上午,在谭爱青的办公室,她对记者介绍,“现在我们这家护理院200多张床位,全部都是做临终护理的。在青岛市,还有很多养老院也在做,但是都是拿出几张床位来,或者10张或者几张床位做临终护理,其他床位是普通老人养老的。这样的总共算起来做临终护理的机构大概30多家。”在医院工作一辈子的谭院长还表示,“另外,社区医院有个家庭病床项目、人社局指定的医院有医疗专护项目也在做这样的医疗服务。”
“临终护理”这个词汇除了谭爱青明确提出,并没有其他机构提出过。一些老人想在医院里接受这种护理,在生命最后的尽头由医生护士护理,跑遍了青岛没有找到临终护理的病床。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青岛市由人社局推广的一项医疗政策,面对的就是有这种需求的老人、病人,不过它不叫“临终护理”,而是叫做“医疗专护”。
2011年,青岛市人社局下发文件,对这种医疗护理方案进行了探索。文件规定“可以让符合政策的老人,长期在医院享受医疗专护”,而条件是:“因病情需长期保留胃管、气管套管、胆道外引流管、造瘘管、深静脉置换管等各种管道的”、“需要长期依靠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维持生命体征的”、“各种急症、重症或术后病情已趋于稳定但仍需长期后续治疗的”、“因各种原因导致昏迷,短期住院治疗不能好转的”、“患各种严重慢性病且全身瘫痪、偏瘫、截瘫并且生活不能自理的”。
青岛市南区人民医院的护士告诉记者,简单说就是“长期不能自理,或者需要插管,需要医疗器械护理的。”
这项由青岛人社局制定的政策,明确了服务对象:“退休参保人员和城镇老年参保居民”。2月16日,红十字会护理院的谭爱青院长表示,这项政策制定后,凡是开展临终护理的机构,都享受政策补贴。“这样每个病人、老人自己可以缴纳少量的钱就可以了。”
2003年,谭爱青规定自己护理院的老人住院护理的费用是600元以下;2011年,费用是1700元左右;2013年,2200元之内。她告诉记者,“这个标准是参照青岛最低退休人员收入来定的,青岛的标准定600元,我们就收600之内;定2000元,我们就收2000元以内。我们也是做个探索,想看看,老人光靠自己的养老金能不能养老。后来,因为我们做得很好,人社局领导还来考察工作,提出对我们进行补贴。现在搞这样项目的临终服务,都可享受补贴。那样的话,老人自己花的钱更少了,因为我们有补贴,就少收老人的钱。我们这里老人用药也纳入报销系统,每月1800元之内的药,自己只要缴纳4%就可以。”
和青岛的一些医院一样,临终护理“外地人也可以住进来,但是费用就高了,因为没有报销,没有补贴。”
同时记者了解到,青岛市已经在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市南区人民医院、湛海医院、解放军401医院崂山分院、青岛盐业职工医院、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青岛市交通医院、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圣德脑血管病医院、青岛湛海疗养院开展试点进行“医疗专护”。但是这些医院的病床并不多,2月18日下午,记者从市社保局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总有病床大概500多个,据统计现在整个青岛市大概有1984人次享受这项服务。
市南区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是青岛参保的人群,“医疗专护费用自己掏的大概每月1500元左右,但是不能确定多少,因为很多病人情况不一样,用药也不一样,所以最后除了报销后,费用也会有区别,但保障是最低收费。”(记者 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