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舆情频道 > 青岛舆情 > 正文

青岛药店现状调查:密集的竞争 在夹缝中求生

来源:青岛广播电视报-- 2014-01-16 12:11:31 字号:TT

    药店多过便利店,成了岛城一“怪”。不管是药店的密度还是数量,相对于市民的需求来说,都已经远远地“超负荷”了。这种扎堆式的布局,让众多药店身陷低层次的价格战泥潭无力自拔,有业内人士称,几乎“每天都有药店开张,也有药店关门”。

    药店:密集竞争,夹缝求生

    平均1700人拥有一家药店

    记者沿伊春路一路向东,药店扎堆的情况一目了然,不足500米的距离就开了众生、京城百草厅、丰硕堂、国风等四五家药店,其中距离最近的两家仅隔了2个门头,不足10米。在宁夏路大润发所在的位置,短短400米的距离,也有四五家药店。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北仲路、哈尔滨路、大连路、齐东路、中山路等小区聚集的路段。

    与药店多如牛毛的青岛街头相比,居民们小区更是药店的必争之地。在李沧区福临万家小区,在已经有众康泰、康杰以及瑞福康诊所3家药店的情况下,青岛同方药店的店面于前不久刚刚开张。相对于小区几千户居民来说,药店数量已经处于过度饱和状态。

    记者从青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2002年,青岛市的药店数量还只有几百家左右,仅用了10年时间,这个数字就翻了10倍还多,据统计,目前青岛药店数量有4900多家。这些药店为约870万的市民服务,平均每家药店服务1700余人。

    而目前,我国39万家药店,平均不到4000人就有一家药店,明显比国际上平均6000人拥有1家药店过剩了。相比之下,岛城1700余人就有一家药店,远远高于国内同类城市的平均水平,就显得严重饱和了。

    药店扎堆抢占市场

    岛城药店数量的几何级增长,使药店间的竞争尤其是扎堆药店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不同的药店,除了门头标识不同之外,我们看到的是几乎都是“清一色”相同的商品——药,你有的,我也有,仿佛都是克隆的产物。“进哪家好像都差不多。”这是市民的普遍感受。定位雷同、经营方式雷同、管理模式雷同、目标消费群定位雷同,药店同质化程度极高。

    目前岛城药店的目标消费群定位雷同且明确,基本上是对价格敏感、用药量较大的老人、慢性病患者,这群人占到目标顾客群的70%左右,这也成为药店扎堆老城区的助推器。老年人以退休金为生,且长年用药,便宜便成为他们选购药品时考虑的首要因素,而方便、品种、服务都是次要的。在同质化竞争中,价格战几乎成了所有药店的“杀手锏”。

    “药店多了,必然还要打价格战,靠促销和活动争取客源。”采访中,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聂经理表示,随着药店进货渠道的透明、成本的透明,高毛利润的药品已经没有了,在微利的情况下靠价格抢占市场必然使得药店的经营更加举步维艰。“即便清楚地了解到大家都明白这种局面不能长久,但谁又能看着别人一家家开店,而自己坐等呢。”

    “2006年,一间120平米的门头房年租金6.5万元,到2013年,租金翻了一番,涨到了13万元。”青岛一家连锁药店负责人赵先生介绍,现在不光房租在涨,人工费也在涨。而按照国家规定,一间规模最小的药店需要配备2个执业药师,再加上营业员、出纳,每月人员工资支出就需要1.5万元左右。再算上日常开销及促销服务方面的投入,一个店每年的运营成本至少30万元。

    在成本增加的同时,竞争却在加剧,利润也在下降,赵先生介绍说,以前药品毛利普遍在40%左右,而现在利润最高不超过30%。为了招揽顾客,带动其他药品的销量,心脑血管方面的常用药物利润甚至为0或负。

    聂经理坦言,成本增加大大摊薄了药店的利润,国风药业几乎每年都有2~3家门店因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而被迫撤店或改址。与此同时,新的药店仍在不断的开张中。

    转向多元化经营

    记者调查了解到,最近1年来,岛城的药店陷入了“退市潮”。不少的连锁药店或者单体药店关门或者转行。

    “现在的药店真是没法开了,从去年到现在,我已经关了快20家连锁店了。”青岛最大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丰硕堂医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洪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地说,过去药品综合利润在30%左右,最好的时候是2004年,药店的纯利润在10%左右,现在的药店大部分都勉强维持。整个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甚至是亏损。

    2012年是药店的“冬天”,这句在业内流传已久的哀叹无论在大药店还是在小药店均得到了验证。

    延安三路丰硕堂的一位医师告诉记者,在激烈的“山头战”中,顾客群难免被分流,而且有大量顾客被分流到社区医院,如今药店零售额大减,正在艰难度日。

    新医改实施以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凭借“零差价”和“医保报销”的优势,分流了药店的相当一部分客源。“一盒尼福达我们卖19.9元,进价就17元多。但在社区医院,市民报销70%的药费后只需自付几元钱。你说我们哪有竞争力?”

    无奈之下,药店转向多元化经营模式,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证销售日用百货,但利润比药品更小。“那些大型药店的日子也不好过,只不过店面越大卖的百货越多。但相比超市动不动就搞‘买一赠一’,药店又败下阵来。”

    如果单纯只靠销售药品,相当一部分零售药店难以维持生计。部分药店积极开展“自救”。一些药店加大新特药品的进货量错位经营。还有药店采取多种经营,保健品、化妆品、健身器应有尽有。记者还了解到,几家药房在推进实体药店延伸的同时,探索电子商务的新模式,与国内某商城签订了协议,采取“实体门店+电子商务”双平台运行,通过网上药店扩张经营版图。

    市场或将迎来洗牌期

    尽管在商家看来,目前青岛药店数量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然而不少外地药店巨头仍然看好本地的市场潜力。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表示,继2010年某外地药店进军青岛市场后,如今山东最大的一家连锁药店品牌也传言入市。

    “不论是本土龙头还是外来大鳄都在对青岛市场虎视眈眈。”该业内人士表示,“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在药市这个围城里,较低的门槛使得同场竞技的舞者良莠不齐。药店辐射半径越来越小,利润也随之萎缩。过度竞争也造成了不当竞争,当第一家药店用不良手段打破生态平衡时,其他药店迅速跟进。

    该业内人士透露,当前药店中的确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一是药店一味追求多元化,在利益驱使下违规经营,以提升盈利为唯一目标,什么挣钱卖什么,在获许的经营场所内卖日用品、违规刷医保卡等,这不利于药店的长远发展。二是药店货架的“底层规律”,想买便宜药得弯腰到药架的底层找,一些低价药甚至遭商家下架,导购却为从药品销售中分成而向消费者推销高价药。三是药店违规卖药,近年来国家陆续增加零售药店必须凭处方销售的药品品种,但无论政策如何严格,市民买药从来未遇到太大的障碍。四是药店资质差,有的药店未按照规定配备执业药师,而按照规定,执业药师不在岗不能销售处方药,但有的药店并不遵守该项规定。

    对此,青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国家政策也在左右药品市场,2013年6月1日实施的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对药店的硬件和软件标准提出了更高的门槛,要求尚未达标的药店经营者在2015年底前升级并完成过渡,从而淘汰大批不合规范的药店。照此情形,药店市场或将迎来洗牌期。(记者 韩婷婷 摄影 王晓宁)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