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听党课,很多人便和“枯燥”“乏味”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但当你听了市北区“百姓宣讲团”董秀格大姐的宣讲课,就会推翻你的判断,她的宣讲课更像是集合了小品、歌曲、快板、打油诗的“大杂烩”,更像是拉呱。
“把大道理融入到小故事中,大家才有共鸣。”董秀格说,她有三个妙招,能让不爱听的人也乐意听。
第一招:挖故事
——拉近距离感
董秀格有个老习惯,不管在哪个社区讲,她必定要提前一天实地看一看。
“我就去看小区里的墙,贴着什么,画着什么,我就把内容抄下来。”她笑着说,一边看一边还要“听墙根”,听听居民都聊什么,或者上网搜搜这个社区有没有好人好事。“我把这些都写到我的讲稿里去,一开讲听众就会说,哟,这不就是xxx么。一下子吸引住他们。”
有一次,她要给大港社区讲“四德”故事,本来准备的好人好事例子不是这个社区的,但她在提前熟悉社区的时候,发现这里有一位热心的楼院管家“呼老太”很有名。于是,她先讲起了呼老太,居民立刻呼应道:“太熟悉啦。”她紧接着对大家说:“像呼老太这样优秀的四德模范,别的社区也有,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因为感同身受,听众们都被感动了。
第二招:上照片
——增加新鲜感
今年68岁的董秀格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去年向儿子拜师,愣是学会了做幻灯片,还会用“一指禅”打字。有了带动感的幻灯片,宣讲起来像是有了利器,听众乐意看,她讲的就有劲头。
“有一次我偶然发现习近平总书记一张年轻时的照片,我就把它用在了PPT里。”董秀格说,那是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乡镇担任基层干部的照片,照片上的他还是个小青年,和农民们在破旧的屋子里拉呱,他穿着旧样的粗布衣服,谈笑风生,笑容非常和蔼。十多人围坐在他身边,有的在入神地听着,有的在开怀大笑。感觉特别亲切。
“我在讲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我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同时我就把这张照片打开了。”董秀格说,“这张照片很少有人见过,国家领导人就像咱们身边的社区干部,给老百姓的感觉非常亲近,一下子距离感就没有了。”她偷偷观察着听众们,发现大家都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看。
虽说这招好使,但董秀格其实做起来挺费劲。“岁数大了,学了忘得快。”她无奈地摇摇头,原来,到现在她还没记住怎么直接从网上下载照片,每次都是用相机照下来,再用数据线倒到电脑里,走了不少弯路。
第三招:说学逗唱
——不拘形式成一格
现在,说学逗唱几乎成了董秀格的“招牌”,做过小学音乐教师的她运用起这些时髦元素可谓得心应手。“就用咱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把党的好理论讲出来。”
去年做首场宣讲的时候,董秀格就把发生在台东的一个扶起摔倒老人的真实故事改编成一个小品,让观众们对“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样一个社会热点话题立刻有了明晰的判断。
从开始宣讲以来,董秀格已经讲了百余场,听众近万人。最多时,一个月讲了10场。去年7月的一天,她在酷暑里讲了三场,上午要跑两个社区,怕耽误第二场,她一路小跑着到了下一个社区,水还没喝一口就立刻投入到宣讲当中。
这,已然是她宣讲的常态。前不久,她被推选为大港街道宣讲分团团长。“我热爱宣讲,生命不息,宣讲不止。”这句她淡然说出的话语,久久感动着听到的人。
董大姐感悟:
我要把宣讲当成生命的终点站
在宣讲当中,我常常看到有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常常看到老同志认真地做笔记,常常在结束后被居民围住,拉着手继续聊他们的感动、感想。从社区出来,还能聊一路,到了车站,上了公交车,还要聊几句。宣讲给百姓们送去了思想上的正能量,只要他们喜欢,我就要一直做下去。
一站在宣讲的舞台上,我就感到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使我有信心把党的重大决策和中心任务,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我的理想信念。我感恩这个时代,感恩社区居民,我要把宣讲当成我退休后新的事业,当成我生命的终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