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舆情频道>两岸一家亲>人物专访> > 正文

徐志诚:我是半个青岛人

来源: 作者: 2017-06-05 18:09:53 字号:A- A+

    吃遍青岛美食,喜欢打高尔夫、钓鱼,将先进的制笔技术带到青岛,尤其是见证了青岛24年来城市东扩、产业西移的发展变迁……青岛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青岛昌隆文具有限公司董事徐志诚自豪地说,自己是半个青岛人,他已经习惯并爱上了这方水土!

    半个世纪的笔墨情结

    徐志诚祖籍福建莆田,1957年在台湾出生,他十几岁时就帮助家人一起制笔。“当时有点像家庭工厂,小孩子放了学要帮助大人一起做记件活儿,其中就有组装笔。”没想到,小时候的这份情结却奠定了他未来事业发展的方向,粗略一算,他跟笔墨打交道已近50年。

    在房地产业摸爬滚打了一阵子之后,70年代徐志诚分别到日本和美国学习了制笔技术,“我的第一位老师是犹太人”,徐志诚回忆到,在美国时,犹太人的严谨和认真,让他受益匪浅,也让他明白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道理,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日后的制笔之路上。

    徐志诚在印度尼西亚创办了第一个制笔企业,但受制于一些政策上的牵绊,上世纪80年代末,徐志诚将目光转向了国内。“我当时考查了国内四大文具厂,有北京金星、上海英雄、上海永生、广州青年,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谈妥。”机缘巧合,1990年他来到了青岛,接触了以白雪修正液起家的青岛昌隆文具有限公司,“我和总经理解思鹏也拍过两次桌子,最后还是定了下来,我主要看人,找到一个对的合作伙伴,后面的事情才能顺利。”

    1992年,徐志诚带着大型的自动化设备正式进驻公司,当时,公司规模很小,一共十几个人,只有几间简陋的屋子,既是厂房、实验室又是卧室、厨房,“我在那里住了十几年,第一代机器很多都是我亲自研发、设计、组装起来的。那时候,我每天都要在工厂各个车间转悠,算了一下,一天大概要走6-10公里路。”一路摸爬滚打,徐志诚将先进的制笔工艺带到了公司,最终实现了从原料到成品全机械流水线作业。“发展自动化”的思路在当时是破天荒的,但今天看来,他是走在了时代前列。其中,模具制造能力是制笔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青岛昌隆文具有限公司模具制造的精度可以达到一根头发丝的三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0.01毫米。模具的精益求精,为后面的流水线作业奠定了基础。

    目前,昌隆文具有限公司一天的制笔量可以达到60万支,年产量达到4亿—5亿支,并且为世界最大的制笔企业以及其他国内外文具品牌做了多年代工。并且为了破解圆珠笔笔头“滚珠”的难题,2013年青岛昌隆文具有限公司参与了水性针管型笔头生产线的课题。白雪牌针管型水性圆珠笔,从笔头、墨水到模具制造全部自主研发,技术水平和质量可靠性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知名品牌。

    见证青岛变迁

    “1992年我刚到黄岛的时候,那里一片荒芜,几乎都没有路……”但毕竟,那里是国务院批准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位置得天独厚,靠近港口、码头,水、电供应充足。基于长远考虑,徐志诚和他的团队不断在那里购置新厂房。

    如今,他们工厂所在的香江路附近早已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大型商超、写字楼林业,可以说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

    “当时,我来青岛的时候,还是拿着外汇券的,出国参加展会办理签证也不是特别顺畅,但慢慢地青岛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政策越来越好,尤其是青岛市台办在服务台商方面做得无微不至,在这方面,这么多年来,真是十分感谢。” 徐志诚真诚地说道。

    常年在青岛生活,徐志诚甚至改变了生活习惯,“我以前在台湾不怕冷也不怕热,现在既怕冷又怕热”,他习惯了青岛冬暖夏凉的气候,回到台湾反而觉得不适应。

    在青岛,他还结交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朋友,闲暇时,喜欢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打高尔夫球,一起钓鱼,并且由于技术高超,还成为了两个队的队长。

    如今,徐志诚已近花甲之年,他最期盼的事情是退休后能够实现他环游世界的梦想。“我的第一站应该是欧洲,我最喜欢的国家是瑞士。”而青岛有着“东方瑞士”的美誉,从这方面,也可以解释徐志诚对青岛情有独钟的原因。(撰文/贺中 摄影/于风亮)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党政
-

青岛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