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舆情频道>两岸一家亲>人物专访> > 正文

“我想在青島安家” ——访中國海洋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志偉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董金鹏 2017-07-26 16:20:23 字号:A- A+

    還記得电影《春風化雨》 裡那位鼓勵學生站上課桌、撕爛書本的基廷(Keating)老師嗎?還記得《放牛班的春天》裡對學生一視同仁、播撒愛與理性的馬修老師嗎?如此秉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理想”的教育者,不僅僅定格在大銀幕的“烏托邦”裡,現實中也不乏其佼佼者。記者便有幸採訪到了這樣一位。他,就是中國海洋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來自臺灣的蘇志偉教授。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

    因一張機票結緣青島

    命運的羅盤總是在一連串的偶然中轉變方向,指向冥冥之中必由的軌道。就像蘇志偉的媽媽兩歲時從四川去到臺灣,而他卻轮回般地從臺灣回到大陸,并且因為一張機票而來到了青島。

    1973年冬,在臺灣臺北,同為金融系研究生畢業、又同是銀行職員的一對夫婦,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男孩的第一聲啼哭,洪亮而有力,刺破了晨曦的微光,燦然宣告着家族的生息。當時這對夫婦未曾設想,這個出生在早春的男孩未來將走上怎樣的道路,但“志向一定要偉大”是他們作為知識份子對兒子最樸素的期望。

    時間的陀螺不停地旋轉,這個叫蘇志偉的小男孩轉眼間長成了青蔥少年,又轉眼間成為了知識青年。他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一個個讀下來,並且遺傳了父母的基因,對金融學的研究似有神助。

    “我碩士畢業後先在臺灣的銀行裡工作了五年,後來讀完博士,又在臺灣的高校教書教了四年半,當時就跟廈門大學有交流,2009年去那邊讀了博士後。”濃濃的臺灣腔回蕩在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金融系的辦公室裡,敏捷的思維摩擦著空氣,似燃起一團火焰照亮了周遭的沉悶。

    2011年9月,博士後畢業那年,中國海洋大學提供的一張面試免費機票吸引了他的注意,為此他改變了去武漢大學的計畫,“陰差陽錯”地來到了青島,並且一呆就是五年。“真是來對了,這邊氣候很舒服,人也特別好!”蘇志偉因此而拒絕了很多其他高校的邀約,然而他沒有道出的真相卻是,他在這裡播撒了一些自由而獨立的種子,不忍心看他們半路夭折,他要扶持他們長大成材。

    創學術奇跡的“國際化”教師

    蘇志偉,這位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的老師和他的學生們在SSCI、SCI、EI等國際英文核心期刊上,共發表了六七十篇英文論文。蘇志偉的學術研究方向為時間序列和普惠金融。他來青島之初,瞭解山東省金融情況後,立志要大幹一場。2014年,他聯合其他學者組建了山東省惠普金融研究所,並在裡面擔任副主任。“主要研究怎麼把金融普及到所有民眾中去,我們做了很多課題研究,其實臺灣金融機構的很多政策和法規,都很值得參考。”蘇志偉講到,他們針對山東金融現狀,提出了很多建議、政策和規劃,最後還到省裡進行了彙報。

    但是令蘇志偉感到驕傲的永遠是他的學生。“別的畢業生工作都不好找,而我的學生各大高校都搶著要。”

    “蘇老師本身的學術水準非常高,他在英文核心期刊已經累計發表120多篇英文論文了,他將做論文的辦法毫不保留教給了我們。”博一學生王凱華最近剛完成了論文《Does Mundel Fleming Model Fit for China 》(《蒙代爾·弗萊明在中國適用嗎?》 )“從論題的可行性,到研究方法,再到細節的修改,尤其是英文行文方面,蘇老師幫我修改了很多遍。”

    然而,在蘇志偉看來,發表論文並不是目的。“做論文的方法很重要,最主要是怎樣把這篇論文寫好,我在培養學生怎麼發現問題,怎麼找到合適的辦法把這個問題解決掉,寫這個論文實際上不一定有很大的用處,但訓練學生如何獨立思考是我最想要做的事情。”

    然而為何如此重視英文呢?蘇志偉介紹說,“金融學科是從西方舶來的,如果國際化程度不夠,中國的研究怎麼能讓國外知道,怎麼跟國際競爭,怎麼能讓全世界知道中國的發展?英文是一種必要的工具。”

    為此,蘇志偉經常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有時候還帶學生一起參加。他在海大組織了兩屆學術交流論壇。第一屆是在2013年,他組織了“兩岸金融研討會”,臺灣和大陸的金融學學者齊聚一堂,互相交流學習。

    第二屆是在2016年,蘇志偉組織了全球經濟與管理會議,來自羅馬尼亞、美國、荷蘭、英國、西班牙、土耳其及臺灣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35所國內外高校和研究院所的300余名專家教授及青年學者齊赴青島,議題涉及經濟金融大資料、國際金融、資產定價、行為金融學、企業財務學、金融投資等眾多方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蘇志偉申請到了歐盟的教育專案,“我們的學生和老師跟羅馬尼亞的高校進行交換,老師交換兩個周,學生交換三個月,去年學生去了 9個,老師去了4個。今年去了2個學生,1個老師,我今年4月份剛剛從那兒回來,已經成功申請了兩所合作學校,目前正在申請第三所。”憑藉在國際學術界的威望和一顆有所為的雄心,蘇志偉的教育之路跨出國門,越走越寬。

    亦師亦友的精神導師

    “蘇老師上課輕鬆活潑,很幽默,並且結合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蘇老師平時經常邀請我們去他家裡吃飯,他親自掌勺,廚藝很棒!”“蘇老師總是能跟我們打成一片,端午節還從臺灣帶回各種好吃的粽子送給我們……” 蘇志偉的學生們如是說。

    破除了慣常的距離感,以一顆平等自由之心跟學生們相處,在蘇志偉這位臺灣老師看來是十分平常的事情,然而在學生們看來,卻是十分難能可貴。

    蘇志偉很願意分享臺灣的美景美食給大家,“我拿手的有豆酥魚、紅燒牛肉麵、絲瓜蛤蜊湯等,來十幾個學生不成問題。” 蘇志偉笑談,他自己烹飪的美食結合了青島當地的食材和臺灣的醬料、手法,在美食上實現了“兩岸的融合”。

    蘇志偉酷愛爬山,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爬浮山,無論冬季飄雪,還是夏季落雨,從未爽約。他征服一個又一個山頭,涵養天地之靈氣,昂揚的氣質渾然天成。

    來青島恍然五年了,“我已經習慣了青島這邊的氣候,回臺灣反而會不適應,那邊太熱了。”然而,由於跟家人兩地分離,蘇志偉經常要青島、臺灣兩地跑,他有個心願:“想在青島安家!”“將來想讓孩子來大陸上大學,未來發展在大陸,臺灣格局小,讓他看看大陸的發展。”蘇志偉說

    近期國台辦發佈大陸有關部門積極研究出臺便利臺灣同胞政策的情況。比如開放在大陸工作的臺灣研究人員申請國家社科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蘇志偉感覺非常振奮,他表示,以後在科研方面將更便於施展拳腳,在生活方面會更加便捷,尤其是看到了在青島安家的曙光。

青岛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