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市场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做优做强做大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任务。今年以来,即墨区全力推进“文化即墨”建设,坚持以文化塑造城市灵魂、提升文化品位、树立人文品牌,不断丰富文化底蕴,做优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但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高端文化产业平台数量较少等现实问题。近期,结合即墨实际,对全区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
一、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我区已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包装印刷、网络文化、图书音像、休闲娱乐、文艺演出、艺术展览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全区目前共有印刷企业458家,出版物印刷企业3家,娱乐场所31家,各类网吧273家,电影放映单位6家,营业性演出单位73家,影视企业5家,各类文化创意企业30余家,民办非国有博物馆7家,美术馆7家,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引擎和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区又紧紧抓住发展机遇,超前规划,合理布局,依托地域优势和包容发展的思路,积极培育增长基础,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16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2015年增长18.3%,达到119.1亿元,约占全区GDP总量10%,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位列青岛市各区市第二。2017年被国家版权局授予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称号,是全国第十座、县级市第三座获此殊荣的城市。
1.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于2013年落户即墨的中科院青岛科学艺术研究院,充分依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相关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资源和专家智库体系,重点围绕视觉工业体系、动漫产业以及主题公园产业等领域进行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拓展,截止到目前,已经参与到了VR花果山、中国海洋科技馆、音乐之都、史前世界主题馆等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当中。该研究院通过“文化产业与科技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吸收国内最先进的科技力量与文化共融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态势。该模式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山东省第二届文化创新奖”。
2.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区引进建成文化创意产业项目30余个,聚力打造高端演艺、会展业。港中旅天创演艺剧场承担了2013年全国十艺节主要演出活动,填补了青岛地区高端演艺市场的空白;投资1700多万元,编排了演职人员达百人的大型魔幻剧《梦归琴岛》,被列为青岛市第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温泉国际博览中心的启用,开创了我区高端会展业的先河,多次举办国内外大型会展,成为拉动我区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中国国家画院青岛国际交流中心项目落户我区,目前已开工建设国画院、油画院、拍卖行、培训中心等20余项相关配套设施。“易创园”青岛国际贸易文化产业园投入运营,将依托青岛、辐射全省、面向全国,打造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即墨老酒现代工业文化产业园目前已完成厂房及其附属设施建设,计划建成后打造成为集生产制造、文化休闲、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工业文化产业园。中央美院青岛创业园2017年主体工程将基本完工,包括大学生创业基地、艺术创作基地等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带动我区文化艺术行业发展。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继一期工程(文物修复、陈列展示、文物库房)的完成,目前二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3.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我区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目前已在全区形成东环海、西环河、两翼齐飞的文化旅游新格局,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盘活古城文化资源,在注重原貌复原基础上打造融“古街、古巷、古庙、古院落、古戏台、古商铺”等景观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名城;开发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沿海一线的山、海、泉文化特色,发展以港中旅温泉度假城、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的休闲度假商务区;发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丰城雄崖古城、凤凰古村修复为重点,形成了包含马山文化风景区、玫瑰小镇、鹤山文化风景区、田横岛旅游度假区在内的多条自然、人文旅游路线;集聚大沽河流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抓好大沽河流域即墨段的综合治理工作,依托“母亲河”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打造两岸沿线生态观光区和文化休闲旅游区;挖掘节庆旅游文化资源,对田横祭海节、老酒文化节、小龙山庙会等一批有特色、有底蕴、有影响力的地方节庆活动不断深挖文化内涵,通过互联网、APP客户端等新兴宣传介质,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推广载体,推动了文化旅游经济的增长。
4.非遗资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现有即墨区级非遗保护项目62项,其中青岛市级13项,省级5项,国家级3项。为做好非遗的保护开发,鼓励和扶持相关传承企业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市场竞争,保护传统技艺,赢得企业发展。其中,即墨老酒、即墨发制品、即墨花边的加工制作水平和宣传推广能力不断提升;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大欧鸟笼制作技艺”通过传习,实现了“一技富一村”,目前全村共有380户共计1000余人从事鸟笼生产,年产值1200余万元,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青岛市民俗文化产业园,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文化及产品进行挖掘、保护和传承。
5.影视产业聚力突破。目前共在城区繁华地段引入6所五星级影城,年票房收入近千万元,在满足居民文化消费的同时,促进影视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区大批优秀影视作品不断涌现,2013年在青岛华龙三冠影视基地拍摄的大型电视剧《跑马场》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由德馨影视传媒公司制作的儿童题材电影《太阳脸》成为第九届北京青少年电影节开幕式首播影片;青岛历史传说题材电视剧《探花道士》、30集系列动画片《马山狐狸》、柳腔戏曲电影《牛》目前也已完成拍摄。2015年3月由即墨市人民法院制作的国内首部法制公益微电影《寻人启事》在京首映,在当年在京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中引发热议。2016年4月,我区成功引进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并将我区确定为永久举办地。2017年,在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主题微电影创作和征集展示活动中,我区推送的两部微电影剧本《海岛医生》、《新路》顺利入围全国20部重点剧本选题,将我区微电影产业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6.雕塑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将引进优质雕塑企业作为推动雕塑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使雕塑艺术成为展现我区艺术产业、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载体。2012年以来连续举办了六届国际雕塑艺术节,已有国内外知名雕塑艺术家150余人到我区采风创作,留下优秀的雕塑作品150件,现放置于马山地质公园、经济开发区、青岛汽车产业新城、青岛蓝谷、即墨古城等重点功能区,成为提升城市魅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7年11月,第六届雕塑艺术节在即墨古城正式启动,此次雕塑艺术节以“古韵·海洋·共享”为创作主题,面向国内外征集艺术精品,最终从1000余件作品中选出20件;同时,邀请了来自法国、意大利、印度等国外著名雕塑艺术大师加盟。进一步提高艺术节影响力的深度与广度,赋予本届雕塑艺术节更加卓越的艺术品质和内涵,更好的展示千年商都、泉海即墨的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
二、全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当前即墨的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产业在全区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达到了70%,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文化制造业所占比例过大,文化服务业比重则明显偏低,我区现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33家,但文化服务业企业仅有3家。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规模小,存在高端产品缺乏、原创能力不足、终端营销能力不强的产业链缺陷,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2.高端文化产业平台数量较少。高端文化产业平台明显偏少,难以有效地起到聚集效应和示范作用。高端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区目前虽然已有大量的文化产业项目落地,但在省内、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项目较少。高端文化产业平台的缺失,直接影响着我区的招商吸引力,制约着我区文化产业升级发展。
3.创意人才储备不足,结构失衡。专业文化创意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人才资源劣势比较明显,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区文化产业人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结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高层次人才短缺,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作为新兴的产业业态,相当多数的从业人员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规律没有完全把握,经营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技能陈旧,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1.抓大项目建设,突出品牌特色。一是在文化产业项目上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尤其是文化服务业项目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尽快填补我区文化产业短板,同时加强与文化强市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二是抓好现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各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打造基础完善、条件优越、具备企业孵化和产业辐射功能的现代化文化产业园区,同时注重突显“文化即墨”特色。
2.完善布局结构,促进产业融合。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是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同时也是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一方面应在文化产业布局上加大调控力度,通过企业引进、企业兼并、改组等方式,填补行业空白,加快短板产业的发展,构建完成文化产业链,增强文化产业整体活力。另一方面要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文化与科技、金融、互联网等行业的跨界融合,推进文化+。新型产业模式,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态势,为我区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
3.强化招商引资,拓宽发展渠道。更新招商引资理念,按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招引档次、突破重大项目”的思路,打破瓶颈、激发活力,全面加强我区文化产业招商吸引力力。借助现有平台,深度挖掘项目招引空间,以影视、创意、会展产业为重点,吸引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前10强和跨国公司、央企等知名企业投资我区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招商引资大突破。
4.构建引进培养体系,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即墨区文化艺术人才库,抓好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加大文化引才引智力度,积极吸纳高层次文化人才参与“文化即墨”建设,通过引进、特聘等形式,建立一支由全国文化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组成的高级“文化智囊团”,全力打造即墨“文化智库”。重视本土文化人才培育,持续做好“即墨优秀文化人才”选拔培育工程,培养一支高素质文化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队伍。(郝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