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酒销售指标”、“精神病指标”、“结扎流产指标”……10月31日,新京报曾盘点了近年来各地频现的“雷人指标”,这些指标本身设置就多不合理,还通过层层摊派,加在基层工作人员身上。
另有一些指标,尤其是与官员相关的,本身设置并无问题。但完不成指标往往被“一票否决”,也引发人们讨论。
官员“一票否决制”在我国已实行了30多年。在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大事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招商引资、信访、群众满意度等事情上,一些地区滥用“一票否决制”,“导致下级不惜造假穷于应付、依上级行政不依法行政等”。
而在环保等方面,虽也引入“一票否决制”,但因“没有组织部门真正介入”,地方很少问责,造成其虚设。
知情学者透露,“一票否决”的地方乱象,引起高层关注。如何科学设置和规范“一票否决”?中央组织部等已着手调研。
“想装什么装什么”
“2000年后,一票否决制变成了一个筐,个别地方政府想强化哪方面工作,就装到一票否决这个筐里。”黑龙江某市副区长王峰(化名),2008年退休。卸任前,压在他头上的“一票否决”考核指标,有近10项。
除了中央下发红头文件明确规定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还有安全生产、信访、招商引资等等。“中央设立的一票否决项,对于否决内容、不予否决情形等,均做出了详细规定。地方政府规定的,则经常是根据会议决定和领导讲话,随意性较大。”王峰回忆。
与精神病指标等不同,一票否决涉及的考核项不可谓不合理、不重要,但因为处置力度过大,同样引发问题。
他当年最吃力的是招商引资“一票否决”。“市里订大盘子,分到区,区再分到各委办局、街道办。几乎所有部门的头头脑脑,甚至是后备干部,都背指标。不达标,干部不能提拔。”一些干部尽管其他方面比如具体分管的业务,干的很不错,但最终因为没完成年度招商引资任务,一两年内,不能晋升提拔。
王峰所在地区并非个例。梳理全国情况发现,各地普遍在中央要求的计生、综治、减轻农民负担、环保、食品安全等事项的基础上,追加了安全生产、信访、招商引资等指标的一票否决。
此外,有的地方政府将整治黑网吧、黑车,打击非法行医等阶段性重点工作,列为“一票否决”。
比如,2009年,东莞市的“一票否决”,共计14项,11项为阶段性重点任务。
“一票否决项太多,指标层层下派,最力不从心的是基层。有的项目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信访,本意是让基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但是有的害怕因为这一项被否决,其他什么工作业绩都‘黄’了,就上京‘截访’。有的地方开‘黑监狱’,也有这方面原因。”王峰分析。